國醫(yī)大師路志正獨到的用藥經驗
脾升胃降,所以在補脾氣的同時,要加入降胃氣的藥物,如陳皮能降氣化痰燥濕,但由于陳皮偏燥,故常采用八月札、娑羅子之類的藥物,這些藥物行而不燥,并具有和胃清熱解郁的作用。
秋葵的功效與作用
口苦是一種中醫(yī)學的說法,就如文字醫(yī)師口中有苦味。主要是急性炎癥(如肝炎、膽炎)引起的常見癥狀,這很可能于膽汁、血液障礙和唾液成分有關,情節(jié)嚴重也肯能是癌癥征兆。
中醫(yī)號脈有講究早晨空腹號準最準確,每天早上太陽剛升起來、人們剛起床、在沒有吃任何東西的時候號脈最佳。這是因為太陽剛剛升起,陽氣剛剛進入體內,人體在夜晚的陰氣也漸漸退去,此時人體經過一晚上的休息,各方面都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個時段的脈象,是人體平和狀態(tài)下的真實反映。
脾升胃降,所以在補脾氣的同時,要加入降胃氣的藥物,如陳皮能降氣化痰燥濕,但由于陳皮偏燥,故常采用八月札、娑羅子之類的藥物,這些藥物行而不燥,并具有和胃清熱解郁的作用。
惟臨證時往往有一種慢性頭痛,悠悠戚戚,綿延不愈,或在一側,或在顛頂,諸如生氣、受風、感寒,以及天氣變化,都能引起發(fā)作,脈來往往沉細微弦,并無任何熱象,只是一派陽氣虛損、清陽不足于上的表現(xiàn),現(xiàn)代醫(yī)學往往診斷為神經性頭痛。
質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呈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根木部發(fā)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黏牙,有砂粒感。
滾法主要用于放松保健,對于肢體的癱瘓、麻木、疼痛、運動功能障礙等疾病也可以采用此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jié),緩解經筋痙攣,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
西醫(yī)學認為,本病多與內分泌失調有關,尤其是和女性的雌性激素水平異常有關,因此月經不調、服用避孕藥、肝病、慢性腎病或藥物性肝腎損害等都會形成黃褐斑,日曬和精神壓力會加重病情,并影響治療效果。
惡寒、發(fā)熱、汗出是太陽病辨治要點,口苦欲嘔、咽喉干微痛為少陽辨治要點,高熱、汗大出、大便干、脈數(shù)是陽明病辨治要點,因此本病辨治為三陽合病、寒溫合邪。
疑難病貴在綜合治療,內治法以治痰、治瘀、治虛三法為主,三者有分有合,靈活運用可盡諸病。外治法著重在針灸、推拿、按摩,應視病情而定,使它起到應有的治療作用和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