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屏風者,防風隱語也。曰蕓、曰茴、曰蕳者,其花如茴香,其氣如蕓蒿、蕳(jiān)蘭也。(《本草綱目?卷十三?防風?釋名》)
杲曰:防風治一身盡痛,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證,正當用防風。凡瘡在胸膈以上,雖無手足太陽證,亦當用之,為能散結(jié),去上部風。病人身體拘倦者,風也,諸瘡見此證亦須用之。錢仲陽瀉黃散中倍用防風者,乃于土中瀉木也。(《本草綱目?卷十三?防風?發(fā)明》)
【效用特點】
辛、甘,微溫。
1.發(fā)散風寒:用于風寒、風熱表證。其辛而微溫,甘緩不峻不燥,故前人稱為“風藥中潤劑”。
2.止癢:用于風邪閉郁肌表而致皮膚瘙癢。
3.勝濕止痛:用于風濕寒痹,肢節(jié)疼痛、筋脈攣急者。本品善祛全身風寒濕邪,但作用較平和。
4.祛風止痙:用于破傷風及內(nèi)風所致項背強急,口噤,手足痙攣,角弓反張,四肢抽搐。本品祛風作用好。
此外,炒炭又能止瀉,用治腹痛、泄瀉等證。
【養(yǎng)生評述】
防風藥用其干燥根,以條粗壯,斷面皮部色淺棕,木部淺黃色者為佳。切片,生用或炒炭用。防風因為擅長治療風證,能防止風邪侵襲,故名。李時珍認為其名稱就是因為能祛風之故。
防風在治療表證方面雖常和荊芥同用,但更多用于肌肉酸痛,所謂防風防治風邪侵襲,即其道理。古代醫(yī)家強調(diào)用防風之必兼用荊芥者,以其能入肌膚宣散故耳。若屬外感證,用麻桂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用之最宜,荊芥與防風相配有達腠理、發(fā)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輔相成。
荊芥祛肌表之風,防風祛肌肉之風。荊芥祛風的部位更表淺。防風的作用很特別,其能發(fā)汗,又能止汗。取其止汗,常與黃芪、白術(shù)同用,所謂“發(fā)在芪防收在術(shù)”,內(nèi)外兼顧,誠固表止汗之良方也。
李時珍引用李杲的話,云:“防風治一身盡痛……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防風祛風作用好,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濕而止痛。因其微溫而不燥,藥性較為緩和,故又可用于風熱壅盛、目赤腫痛、咽喉不利等證。
至于祛風解痙方面,則力量較弱,如用治破傷風,多作為輔助藥,不能獨任其功。防風祛風不損陰,作用平和,其味辛甘,性微溫而潤,經(jīng)臨床隨證配伍,可治多種風邪,故有風藥中潤劑的說法。
防風能止瀉,又能通便,根據(jù)臨床體會,防風炒用可減緩其祛風力量,卻有止瀉之功,可用于腹瀉。在止瀉方面,若因外傷風邪,中醫(yī)認為肝木乘脾導致脾胃受傷,表現(xiàn)為完谷不化、腹痛即泄瀉者,此即所謂“痛瀉”,其根本原因在于腸內(nèi)有“風邪”、“濕滯”,用痛瀉要方(防風、白術(shù)、陳皮、白芍),取防風能舒脾、瀉肝、勝濕,達到止瀉作用。若防風不炒不宜用于泄瀉。
【養(yǎng)生特點】
防風因能祛風,在美容方中常選用之,可以用來治療面部扁平疣、蝴蝶斑、痤瘡、雀斑以達到美白作用,同時也就達到了靚膚的作用,臨床可以用于治療面色晦黯者。
【養(yǎng)生驗方】
1.自汗不止:防風去蘆為末,每服二錢,浮麥煎湯服。
2.偏正頭風:防風、白芷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嚼一丸,茶清下。
3.破傷中風,牙關(guān)緊急:天南星、防風等分,為末。每服二三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