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一天當(dāng)中有十幾個小時處在餐后狀態(tài),餐后血糖的數(shù)值通常又高于空腹血糖,故和空腹血糖略高的情況相比,餐后血糖高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更大。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餐后血糖高于10.0mmol/L,先別急著調(diào)藥,用這5個非藥物療法試試。
選擇消化慢的主食
選擇消化吸收速度慢的主食,用粗雜糧代替精白米飯,且不吃甜食。
首先認識消化吸收慢的食物,糙米飯比白米飯消化慢,全麥饅頭比白饅頭消化慢,燕麥片比玉米片消化慢,紅小豆、蕓豆、蠶豆之類的豆子比所有糧食的消化都慢。鼓勵糖尿病患者多用粗雜糧代替精白米面。
對于沒有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來說,選擇消化慢的食物可以在保持血糖反應(yīng)平穩(wěn)的同時,餐后還有長時間的充沛體能,不易感覺困倦。
避免吃軟爛的食物
認識烹調(diào)方式對食物消化速度的影響,消化速度越慢,餐后血糖上升速度越慢。
從烹調(diào)方法來說,煮軟煮爛的食物消化快,而需要咀嚼的食物消化慢;打碎的食物消化快,顆粒完整的食物消化慢。
因此烹調(diào)主食時,盡量不要煮得太軟,能整粒吃的食物就不要打碎了吃。
雜糧也不能吃多
即使是吃粗雜糧,也要控制總量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因為雜糧的熱量和精白米相近。
各種糧食的淀粉含量相當(dāng)接近,均在70%~80%之間,即便包括雜豆,其熱量水平也很接近,均在320~380千卡/100克之間,大同小異。
比如有些人認為玉米是粗糧,每餐吃兩個大玉米棒,實際上碳水化合物已經(jīng)過多,總的血糖上升幅度就會加大。
主食巧搭配
在吃主食的同時,多攝入一些延緩血糖上升的食物,比如大量的少油蔬菜以及豆制品、奶類、魚肉等富含蛋白質(zhì)的食物。
多吃綠葉蔬菜來配合主食尤其有益,因為它不僅能有效提高飽腹感,還特別有利于預(yù)防認知功能的衰老,有利于預(yù)防多種癌癥、冠心病和糖尿病。
通過調(diào)整食物攝入的次序和比例,即飯菜混著吃,不僅能延緩胃的排空速度,還能讓同一時間進入血液的血糖含量得到控制。
增強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增強自身胰島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
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腰腹上的多余脂肪減去,胰島素敏感度就會隨之上升,血脂代謝就會回歸正常狀態(tài)。把身體的緊實度提高,讓肌肉更加結(jié)實,血糖控制能力就會加強。
這是因為,肌肉能夠儲藏大量的肌糖原,令血糖不容易擁擠在血液中;肌肉的運動又會有效消耗血糖,使高血糖有所下降。
一個肌肉結(jié)實的人,體能充沛,耐力十足,血糖控制能力必然強大,看起來也會比實際年齡年輕。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主食數(shù)量、選擇雜糧豆薯、控制油脂和加強運動幾個方面同時努力,堅持不懈,就不愁看到血糖控制改善的欣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