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 > 中醫(yī)頻道 > 中醫(yī)特色 > 望聞問切 > 口甜、口臭、口咸,辨治相宜,經方顯神奇

口甜、口臭、口咸,辨治相宜,經方顯神奇

2017-06-28 來源:悅讀中醫(yī)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lián)盟 美容護膚
摘要:酸、苦、甘、辛、咸,五味雜陳,方顯“品味”之精妙。今天,小編與你分享口甜、口臭、口苦案三則,作者師從黃煌先生,深得黃師經方應用之妙,以方證對應辨治,用經方化裁,藥雖精簡,卻解決口味異常之病癥。

  八味除煩湯治口甜案

  李某,男,50歲,2013年5月3日初診。

  患者體形稍胖,面色紅潤有光澤。兩個月來不明原因出現(xiàn)口甜一癥,甜感強烈,令人不可忍受。在北京幾所大醫(yī)院檢查無異常,曾轉治多位名中醫(yī),效果不佳。刻下:口甜無時不在,食欲差,煩躁易怒,睡眠需要服用安定,胸悶,噯氣,咽喉充血,唇黏膜如涂口紅。腹診:微有脹滿。舌紅,苔微黃。脈象滑數。

  處方:連翹20g,半夏20g,厚樸20g,茯苓20g,黃芩15g,梔子15g,蘇梗75g,枳殼20g。7劑,水煎服。

  復診:訴第3劑藥后口內即已不甜,煩躁減輕,睡眠大好,現(xiàn)在唯感口黏。前方再進7劑。

  諸癥悉除。

  臨證心得:臨床上口苦、口酸、口咸者較為多見,口甜筆者自行醫(yī)以來首次見到,頗感新奇。中醫(yī)稱此為脾癉。脾癉病名出自《素問·奇病論》:“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歷代醫(yī)家常認為此乃脾胃伏火所致,施以時方瀉黃散,或有效果。本案患者為半夏體質,其胸悶、心煩、噯氣、腹脹,恰為除煩湯證,故筆者應用黃師驗方八味除煩湯,效果堪好!臨床上病種形形色色,病證千變萬化,何以處之?唯明體質,辨方證,以不變應萬變也!

  半夏瀉心湯治口臭案

  田某,男,38歲,2013年4月5日初診。

  兩年來感覺口有臭味,嚴重影響與人交際,深以為苦,伴口苦、惡心,偶有燒心,胃脘脹滿不適,食后加重,食用油膩食物口味明顯,大便稀薄,喜暖畏寒。曾服用治療口臭之特效藥,未見效果?;颊唧w形偏胖,面紅。腹診:上腹部痞滿。舌苔黃膩,脈象弦滑。

  處方:黃芩10g,黃連6g,半夏10g,干姜10g,黨參10g,生姜3片,大棗5個,甘草6g。

  7劑藥后,口臭大輕,胃部舒服。前方再服14劑。隨訪已無異常感覺。

  臨證心得:口臭一證,時下一些商家推出許多所謂的專方專藥,療效不佳,蒙騙患者。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的靈魂,病有寒熱之分、虛實之別,欲以一方而統(tǒng)治百病,有效者少焉!黃師治療口臭常用的方劑有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溫膽湯、瀉心湯、八味除煩湯等,辨證而治,多收效驗。本案患者以口臭來診,全面分析其體質、癥狀、舌苔和脈象,此患者的體質為上火下寒,病機是寒熱交雜,虛實并見。如果僅僅根據口苦、面紅、舌苔黃膩,而使用清熱瀉火之藥,恐下寒更甚;倘若因下寒之證投用溫陽驅寒之藥,又肯定會加劇上部火熱。如此之證,如何應對?當根據患者心下痞滿、嘔而腸鳴之方證選用半夏瀉心湯。方證相應,效何疑哉?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梔子厚樸湯治口咸案

  劉某,女,68歲,2012年12月17日初診。

  近五六年來自覺口咸。既往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十余年?;颊呙咳湛谙坍惓?,以致不敢食菜,胃脘燒灼,牽及腰部,畏冷喜暖,舌質淡、苔微黃。余辨為膽熱脾寒。

  處方:柴胡12g,黃芩10g,天花粉15g,桂枝10g,牡蠣20g,干姜10g,附子10g,甘草6g。5劑,水煎服。

  二診:未見絲毫效果。根據傳統(tǒng)中醫(yī)口咸腎虛之說,辨此病為金匱腎氣丸證。

  熟地20g,山藥15g,山茱萸10g,茯苓15g,澤瀉12g,丹皮10g,肉桂10g。5劑,水煎服。

  三診:患者仍舊愁容不展,訴口咸依舊,腹部燒灼難受。再觀患者體質瘦弱,面色萎黃,心下煩熱,腹部扁平。認為此乃小建中湯證。

  處方:肉桂10g,白芍20g,飴糖30g,生姜3片,大棗5個,甘草6g。5劑,水煎服。

  四診:前證依舊。余此時頗感羞愧,為何久治無效呢?辨證有誤?守方不夠?躊躇之余,遂轉問病史?;颊哒f得病之初,與人曾生一場大氣,后便有此證。問此證有何規(guī)律?答曰:白天忙碌不顯,夜間失眠時加重。余思慮再三,處以下方。

  處方:柴胡12g,黃芩10g,半夏20g,黨參20g,桂枝10g,茯苓20g,大黃3g,龍骨30g,牡蠣30g,梔子10g,枳殼10g,厚樸10g。5劑,水煎服。

  藥后口咸大輕,余癥亦減。再服5劑,諸癥若失。

  臨證心得:此案本非大病,但筆者卻三診無效。初辨為柴胡桂枝干姜湯證,而局限于胃脘燒灼,喜暖畏寒;又據傳統(tǒng)理論辨為腎虛證,無的放矢;三辨體質,用小建湯中后仍舊讓患者失望。當此時,于病家有愧,而自己也失去自信。茫然之際,細問病史,從病因處著手,方發(fā)現(xiàn)此病證乃郁火所致。處以黃師常用方——柴胡龍骨牡蠣湯合梔子厚樸湯治療,疏肝解郁,清熱安神,終收佳效。由此可見,病證之由豈容忽視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品 更多>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