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原文】味辛,溫。主寒熱,鼠瘺,瘰疬生瘡,破結(jié)聚氣,下瘀血,除濕痹,一名鼠蓂,生川澤。
【原植物】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riq.的地上部分。
【形態(tài)特征】一年生草本。全株有香氣,被短柔毛。莖直立,四棱形,上部多分支。葉對生,掌狀3裂,偶有多裂,裂片線性至線狀披針形,兩面有短柔毛,下面有腺點(diǎn)。輪傘花序密生于枝端呈假穗狀;花萼狹鐘形,花冠唇形,雄蕊4,2強(qiáng);子房四裂。小堅(jiān)果4,三棱狀長圓形,棕色。
【性味功效】辛,微溫。解表散風(fēng),透疹,消瘡。炒炭收斂止血。
【古方選錄】《三因極一病癥方論·卷十六》荊芥湯: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甘草一兩。用法:研末,每服四錢,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滓服。功效:祛風(fēng)解表利咽。主治:風(fēng)熱壅肺,咽喉腫痛,語音不出,喉中如有物梗,咽之則痛甚。
【用法用量】水煎服,5~10g。止血炒炭用。
【使用注意】陰虛血虧、熱病動風(fēng)者不宜。
【現(xiàn)代研究】化學(xué)研究顯示含揮發(fā)油1%~2%,穗含4.11%;揮發(fā)油中有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左旋胡薄荷酮、少量右旋檸檬烯等,還含有荊芥苷及黃酮類成分等。藥理研究顯示有微弱解熱作用,使汗腺分泌旺盛,還有解痙,鎮(zhèn)靜,抗炎,祛痰,平喘和抗過敏等作用;荊芥炭有明顯止血作用。現(xiàn)代臨床用于治療感冒,麻疹不透,皮膚瘙癢和丘疹樣蕁麻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