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下降,
下降的不只是對外出的熱情
還有手腳的溫度!
有人說手腳冰涼是沒人疼;
有人說手腳冰涼是體寒;
有人說手腳冰涼是患了病,
手腳冰涼到底是啥原因?
看看中醫(yī)怎么說
中醫(yī)認為人體的正常機能主要是靠氣血將養(yǎng)分運送到全身來完成的,一旦陽氣不足或氣血運行受阻導致陽氣瘀滯,那么處于四肢末端的手和腳就會出現(xiàn)冰冷的情況。
一般來說,如果人體陽氣不足,除了手腳冰冷外,全身也會出現(xiàn)怕冷的情況。如果只有手腳冰涼的癥狀,身體并無冷感,那么可能是陽氣瘀滯所致。
陽氣不足者,平時要注意保暖,可以吃些溫補的食物。
如果本身的陽氣并不虛衰,而是由于陽氣瘀滯導致手腳發(fā)涼,可以考慮通過運動或是攝取行氣活血的食物進行調(diào)節(jié)。
陽虛手涼怎么辦?
多穿衣
特別是注意保持腰背、小腹和腿腳的保暖。穿比較寬松的衣服,切忌穿緊身衣褲,以免因衣褲過緊影響末梢血液循環(huán)而加重手腳冰涼。
調(diào)脾胃
?、倌Ω汞煼ǎ翰捎米蚺P式,雙手疊掌置臍下腹部,以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按摩,約3-5分鐘,起身散步片刻,一般宜在飯后半小時進行。按摩腹部時手法應輕柔,不必重壓,剛吃飽時不可按摩腹部,以免腹部不舒服。
?、谳p輕敲打腿部胃經(jīng):先坐在椅子上,將腳屈起,輕握拳頭后敲打小腿外側(cè),從膝蓋下一直到小腿的一半即可,每次都是由上往下敲,不要由下往上敲,約敲3、5次即可換邊。足三里穴位處可用食指和中指按摩5~6下。
重溫補
多吃烏雞、牛肉、羊肉、韭菜、核桃、桂圓等溫熱性食物。適當服食人參、黨參、當歸、生姜、黃芪、茯苓、白術、干姜、肉桂、桂枝等具有健脾補腎、溫陽散寒的藥物。
可溫灸
艾條溫灸足三里、大椎、氣海、關元、神闕(肚臍)、涌泉、命門等穴位。
找不到穴位的具體位置?
可以艾灸穴位附近的整個區(qū)域!
每日可選擇1-2個穴位,請家人輔助,灸條距離皮膚2-3cm左右,圍繞穴位旋轉(zhuǎn)施灸,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鐘,至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宜。
不節(jié)食
很多人出現(xiàn)手腳冰涼都與冬季節(jié)食減肥有關,每餐飲食攝入不足會導致血虛、易疲勞、頭暈、眼花、情緒低落、女性月經(jīng)不調(diào)、情緒低落、手腳冰涼等癥狀。長期節(jié)食,會使人體衰老加速,免疫力下降。
陽氣瘀滯怎么辦?
喝花茶
如果只有手腳冰涼但身不涼的癥狀出現(xiàn),建議每日選擇山楂、玫瑰花、金橘等泡水代茶飲。此類食材有行氣活血、疏肝解郁之作用,可以輔助陽氣運行。
刮手腳
選購一個刮痧板,先用刮痧板的面刮拭手掌,手掌發(fā)熱后用刮痧板上的凹槽刮拭手指的四面,從根部到指尖,每個方向刮5至10次,能行氣通絡。同理可運用于刮拭雙腳。
暖手暖腳小技巧
搓手腳
經(jīng)常搓揉手腳心,按摩以下穴位,能改善末端血管的循環(huán)狀況。
勞宮穴:勞宮穴位于手心部。一手握拳,搓揉另一只手的手心部,直到感到手心微熱,再換另一只手,交替進行。
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腳心部,用手掌快速揉搓,直到有發(fā)熱感。
三毛穴:搓揉腳趾,特別是大腳趾頭第二節(jié)的幾根汗毛的地方,叫“三毛穴”,要多揉搓,然后稍用力捏3-5下。
曬太陽
中醫(yī)認為人體的前為陰,后為陽,因此曬后背,能起到補陽氣的作用。在寒冷的天氣里,曬曬后背,還能驅(qū)除脾胃寒氣,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
堅持泡澡泡腳
泡澡時在水中加入生姜或肉桂精油,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洗澡時,可用冷熱水交替淋手腳,使血管在冷熱間縮放,達到暢通血管的目的。
也可睡前用熱水泡腳,在較深的盆中加入40攝氏度左右的熱水,讓水漫過腳踝,浸泡20分鐘左右。泡腳后要立即用毛巾擦干,注意保暖。
勤按摩
心俞穴:按揉36次,左轉(zhuǎn)18次,右轉(zhuǎn)18次。這個部位自己夠不著可請別人幫助。
腎俞穴:兩側(cè)各按揉36次,每一側(cè)都是18次。
氣沖穴:在穴位的下邊有根跳動的動脈,先揉氣沖穴,然后按揉跳動的動脈處。一松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