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fā)“五禽戲”動功是“五禽戲”中的一種“內外動靜兼修”的氣功,屬內功型的動功。練功者通過意念,意守丹田等穴位的活動,促使全身肌肉放松,進而“入靜”,使大腦皮層處于一種特殊保護性抑制狀態(tài)。當入靜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會“靜極生動”,產(chǎn)生自發(fā)的“五禽戲”動作,甚至發(fā)出“五禽”的聲音。本功法對治療冠心病、肝硬化、腎結石、高血壓、肺氣腫、風濕等一些疾病有顯著療效。
【功法操作】
宋代《云笈七簽》中有“五禽戲”的記載:“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擲,卻三擲,長引腰,乍起,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返顧,左三右二,左右伸腳,伸縮六三、六二也。熊戲者正仰,以雙手抱膝下,舉頭左僻地七,右亦七,蹲也,以手左右托地。猿戲者舉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鉤物自懸,左右七,手鉤起立,按頭各七。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鼓力,左右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距各七,伸縮兩臂各七也。”
練功前先要排除大、小便,寬衣解帶,取掉身上各種硬物,如手表、眼鏡、鋼筆、硬幣等,以免在“外動”時毀壞或碰壓受傷。
一、練功姿勢
以自然站式為主,但也可以采取平坐或仰臥式,或三者交替輪換,避免久立不能支持而產(chǎn)生頭暈現(xiàn)象。
1.自然站式兩腳開立,腳外側與肩同寬,腳尖平行向前。上體自然伸直,微向前傾。兩手下垂,置于體前側,稍離開大腿。頭頸稍向前低,使鼻尖對著自己肚臍。
2.平坐式在高低適當?shù)囊巫由险?,臀部坐于椅?/3處,并使會陰部貼于椅面前緣處。兩腳平放觸地。上身與大腿、大腿與小腿均成90度角。兩下肢相距與肩同寬,平行向前。兩手垂于大腿兩側,小腿垂直于地面。頭頸端正,沉肩松肘。
3.仰臥式自然仰臥。
在站、坐、臥三種練功姿勢中,采用站式較易放松,因而也較易發(fā)動,所以練本功提倡以站式為主。
二、練功方法
1.用一只手的中指(男左手,女右手)按壓肚臍四十九下(肚臍內一寸為練本功的“丹田”部位,包含有練道家氣功的先天呼吸和返老還童之意)。
2.默念口訣:“我心情舒暢,神態(tài)從容;我飄飄若仙,如入云中;我氣血運行,經(jīng)絡通暢;我意守丹田,靜極生動”。此時弱好象有騰云駕霧、飄飄然的自我感覺。要注意:練本功的整個過程都要貫徹“口訣”的意境。當練到能發(fā)動以后,口訣可不默念,只存思想達到口訣的意境即可。
3.意想氣血自頭頂百會穴開始,從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逐漸向下降至腳底,就好象用一桶承從頭頂淋下去,水從頭頂向四面八方往下瀉一樣。隨氣血下行時,所經(jīng)過的部位都有好象棉花、海綿一樣輕松的感覺,達到全身非常放松的意境。如此反復進行降氣放松3次。
4.兩眼內視自己腳底的“涌泉”穴。內視時,要意想氣血好象都注于該穴一樣,并意守著它,男的默數(shù)七下,女的默數(shù)六下,稍停。
5.內視兩眼之間鼻梁的“祖竅”穴,男的默數(shù)三下,女的默數(shù)二下,稍停。
6.內視肚臍內。意守默數(shù),男默數(shù)七下,女默數(shù)六下,稍停。
7.內視肚臍,然后意向肚臍向后吸氣——不是口鼻吸氣,而是意想著肚臍在吸氣。男的分五段(五下),女的分六段(六下),吸到肚臍好象貼住脊椎上的命門穴,稍停。
8.內視肚臍貼住命門。男的默數(shù)七下,女默數(shù)六下,稍停。
9.意想肚臍向前呼氣。男的分五段(五下),女的分六段(六下),呼至肚臍復原。
10.做完上述意念活動之后,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肚臍內,默念與意想著:眼內視肚臍,耳內聽肚臍,腦內想肚臍。此為。“三元歸一”。要做到不注意自己的呼吸,眼、耳、口、鼻都封閉著內向肚臍,即所謂“四門緊閉”。就這樣反反復復地默念、意想,意識始終貫注于肚臍。久久守候,一直練至15分鐘至半小時,甚至l小時。如果沒有產(chǎn)生“外動”就可以收功。若“外動”起來,則讓其自然地動,可以動半小時至2小時才可收功。
11.收功法。首先想著自己要收功。若外動時,想著動作要停下來,把意識分散開來,不再守丹田部位,把意守移向腳底涌泉穴,動作便會慢慢停下來。然后意想肚臍內有氣,用意運氣自臍部左上角起向右逆時針方向繞臍轉圈,由小到大轉三十六圈(女性轉圈方向均與男性相反)。大圈范圍上不超過肋弓,下不超過髂骨和恥骨,即只在腹部的軟組織范圍內;再反過來轉圈,由大到小,順時針方向轉三十六圈,把氣收回集中于肚臍內。然后把氣向全身慢慢放散開來,達于頭茴手足。最后搓熱兩手手掌、手背,以手掌擦面部至頭頂部和后枕部三十六次。如果練站式,司接著緩緩徐步放松。
三、演變規(guī)律
1.按照上述鍛煉方式練功至一定程度,就會產(chǎn)生不由自主的“外動”現(xiàn)象。這樣“外動”初起為小動,且往往是從患病關節(jié)或部位先開始,漸至大動,再回復小動而停止。動作起初并沒有規(guī)律,練功日久就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外動時會自發(fā)地自我拍打、按摩、點穴,以及發(fā)出一些近似太極拳、武術、體操、舞蹈或平時習慣做的各種各樣的動作。動作有快有慢,有剛有柔,千變萬化。有時會連蹦帶跳或隨地打滾,甚至出現(xiàn)一些高難度動作,或因受疾病障礙而無法做到的動作。特別是還會自發(fā)地動出虎、熊、鹿、鳥、猿等五禽的形象動作或聲音。而各人做出的各種動作,包括五禽動作,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沒有固定的圖解規(guī)律。一般大致相同的是:發(fā)出虎形時,五指會抽搐起來形成虎爪狀,還會發(fā)出“呼呼”的聲音和老虎撲抓的動作;發(fā)出熊形時,呈笨重的姿態(tài),出現(xiàn)踏步慢走或隨地打滾的嬉戲形象;發(fā)出鹿形時,手指會收成鹿角狀,手從自己頭上兩側的角部伸出,并出現(xiàn)鹿的小跑小跳的輕快形象;鳥形如鳥飛翔,呈輕飄柔和的形象,或發(fā)出鳥叫鷗鳴的聲音,或出現(xiàn)鳥翼鶴嘴的手型;發(fā)出猿形時,會五指撮攏,或猿猴的撮鉤手型,做出攀樹摘果或抓耳搔腮的形象,或發(fā)出猿啼猴叫的聲音。伴隨“五禽”各個形象的出現(xiàn),還會呈現(xiàn)相應的瞼部表情:有的人會發(fā)出五臟所主的五志,如喜(笑)、惱怒、憂思、驚(恐)、悲(哭)的情緒和聲音,所以有些人在練功中會又哭又笑。
如果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外動”現(xiàn)象一周以上的時間還未出現(xiàn)“五禽”者,則應把每次練功的時間加長至1小時以上,進一步加強練功的效果,這樣就可能會出現(xiàn)更多動作,“五禽”動作也較容易發(fā)出來。由于外動與身體的健康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觀察患者練功時先動哪個部位及其拍、按、點哪條經(jīng)絡和穴位,還可判斷出該部位或該經(jīng)絡穴位所屬的臟腑可能存在著疾病。同時,根據(jù)練功者氣沖病灶的反應和發(fā)出的“五禽”和“五志”情緒(圖3-1),還可推想出某種疾病的存在,從而有可能把某些潛伏的隱患也診斷出來。
2.有的人在外動時先出現(xiàn)“五禽”動作,后出現(xiàn)拍打、按摩、點穴動作,有的人與此相反或交替出現(xiàn),這都是正?,F(xiàn)象。
3.有的人練1~2次就會動起來,有的人練較長時期甚至多年也動不起來,這是由于各人的入靜和意識集中于肚臍的程度不同,或因經(jīng)絡敏感程度不同所致。另外,有些人因原先已練習某種氣功并成了“定型”習慣,而改練本功就可能一下子不適應,需經(jīng)相當長時間的鍛煉,待適應了本功后才能生“動”。是早動還是遲動,其關鍵是意識能否集中于肚臍。越能意守丹田,則越容易發(fā)“動”。故應特別注意意識集中于肚臍上這一點。
4.有的人在初練的一段時期內。只有肚臍跳動或內氣運轉、氣沖病灶等“內動”感覺,而無“外動”產(chǎn)生,這是正常的。經(jīng)過相當長時期的內動以后,就會產(chǎn)生“外動”,這是“內動推動外動”的必然結果。
5.當發(fā)出了“五禽”動作以后,就會出現(xiàn)兩掌相合的“合掌交經(jīng)”動作,然后才收功。這也是規(guī)律。
6.當外動經(jīng)過一個較長的階段以后,就會“動極生靜”,練功時不再會出現(xiàn)動作,此時除感到有一般的內氣運轉外,還會有大小周天的感應。更進一步深化時,還可達到虛無(忘我)的意境(“靜功”上稱為“虛無功”或“虛靜功”、“清虛功”)。這時,大腦處于高度安靜境界,整個人好象已不復存在,只感到“丹田”、“祖竅”或“涌泉”這些主要穴位存在,或感到這些穴位在呼吸。練5分鐘虛無功,其效果就相當于休息1小時。
7.練功經(jīng)過“靜極生動”至“動極生靜”階段之后,最后就能達到“動靜合一”、“動靜自如”的境界,練功時若想練五禽動功,便會自然發(fā)動,出現(xiàn)五禽動作;若想練大小周天內氣運轉或虛無功,則練功時就會靜止而不會產(chǎn)生外動。這是練功者長期堅韌不拔,功夫老到,爐火純青的結果。
8.練功較長時期后,身體好起來,但出現(xiàn)不思飲食、睡眠少、清心寡欲等情況而精神卻很好,這是達到了道家氣功稱之為“三全三圓”的境界。所謂“三全三圓”即是:戒思慮神全,戒言語氣全,戒色欲精全;精圓不思欲,氣圓不思食,神圓不思寐。這是氣功修練卓有成效的反映。
9.練功相當一段時期后,內氣運轉達到一定功夫之時,就會自發(fā)打通小周天、大周天,在打通之前,會先出現(xiàn)循著大小周天運行的路線進行不自主的拍打、按摩現(xiàn)象。練功不必追求大、小周天,追求則容易引起內氣亂竄等弊病,只能聽其自然地打通。倘若氣在打通了全身之后,不按大、小周天循行路線走,可以意識引導,使氣循大、小周天順經(jīng)而走。
10.本功練至高級階段的時候會發(fā)揮人體的特異功能,諸如發(fā)放外氣,眼睛能看到人們頭上的光環(huán)和發(fā)出的外氣,甚至能透視物體或進行思維感應等。
【主治病癥】
一、坐骨神經(jīng)痛
練自發(fā)“五禽戲”動功,一般三周即可發(fā)出“五禽”動作,動作出現(xiàn)后疼痛減輕,甚至消失。
二、慢性腎炎
練本功,每日1~2次,一般一月即可收到明顯效果。
適應癥為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疾病、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癥狀性皮膚劃痕癥、膽堿性蕁麻疹、自發(fā)的后日性寒冷感冒蕁麻疹、濕疹痕癢。
健客價: ¥45(1)高血壓(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2)心絞痛:尤其自發(fā)性心絞痛(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
健客價: ¥121.高血壓(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 2.心絞痛:尤其自發(fā)性心絞痛(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
健客價: ¥30高血壓病、心絞痛。尤其自發(fā)性心絞痛(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
健客價: ¥15絕經(jīng)后和老年性骨質疏松;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的腎性骨營養(yǎng)不良;手術后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自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低血磷性維生素D抵抗型佝僂??;假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
健客價: ¥68(1)高血壓(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 (2)心絞痛:尤其自發(fā)性心絞痛(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
健客價: ¥25(1)高血壓(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
(2)心絞痛:尤其自發(fā)性心絞痛(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
高血壓(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心絞痛:尤其自發(fā)性心絞痛(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
健客價: ¥251.高血壓(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2.心絞痛:尤其自發(fā)性心絞痛(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
健客價: ¥191.高血壓(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2.心絞痛:尤其自發(fā)性心絞痛(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
健客價: ¥351.高血壓(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2.心絞痛:尤其自發(fā)性心絞痛(單獨或與其他藥物合并使用)。
健客價: ¥15活血溫陽,通絡止痛。用于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屬氣虛血瘀、寒凝脈阻證,臨床表現(xiàn)為四肢自發(fā)性疼痛、肢端麻木、四肢發(fā)涼、肢軟無力、感覺異?;驕p退;或見舌質紫暗或暗淡、脈細或細澀。
健客價: ¥51本品與皮質類固醇和/或其它免疫抑制劑及治療措施聯(lián)用,可防止器官移植(腎移植、心臟移植及肝移植)病人發(fā)生的排斥反應。并可減少腎 移植患者對皮質類固醇的需求。通常本品與皮質類固醇和/或其它免疫抑制劑及治療措施聯(lián)用或單獨使用,對下列患者的治療可取得臨床療效(包括皮質類固醇減量)。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皮肌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動性肝炎;自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健客價: ¥85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 :泌乳素依賴性月經(jīng)周期紊亂和不育癥(伴隨高或正常泌乳素血癥)、閉經(jīng)(伴有或不伴有溢乳)、月經(jīng)過少、黃體功能不足和藥物誘導的高泌乳激素癥(抗精神病藥物和高血壓治療藥物)。 非催乳素依賴性不育癥 :多囊性卵巢綜合癥、與抗雌激素聯(lián)合運用(如 :氯底酚胺)治療無排卵癥。 高泌乳素瘤 :垂體泌乳激素分泌腺瘤的保守治療,在手術治療前抑制腫瘤生長或減小腫瘤面積,使切除容易進行;術后可用于降低
健客價: ¥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