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后的角膜地形圖是判斷過夜配戴角膜塑形鏡時鏡片在角膜上定位的客觀指標(biāo)。地形圖系統(tǒng)默認的圖像形式是軸向圖(axial),很多同學(xué)就直接使用默認的設(shè)置閱讀地形圖。其實地形圖還有一些更加好用的圖像形式呢,來跟我一起學(xué)習(xí)一下。
軸向圖(axial):是默認的角膜地形圖顯示模式,最為常用。軸向圖是假定角膜每一個區(qū)域的曲率中心都在角膜中心軸上(圖1),這樣的曲率表達模式在中央?yún)^(qū)域精確性較高,而周邊部誤差大,適合正常的角膜形態(tài)。軸向圖表達的是角膜的整體形態(tài)映像。
圖2切線圖示意圖
切線圖(Tangential):切線圖每個區(qū)域的曲率中心都不在角膜的中心軸上,它反映的是每個點的真實角膜曲率(圖2),不受角膜軸向的限制。與軸向圖相比較,切線圖對曲率的變化更敏感,可表達角膜上的細微曲率變化。平坦的曲率會表現(xiàn)得更平坦些,而陡峭的曲率會表現(xiàn)得更陡峭,所以切線圖適用于角膜塑形后、屈光手術(shù)后的和圓錐角膜患者。
差異圖(subtractivemap):是表示兩副不同角膜地形圖上同一點的曲率變化的圖形,差異圖常用于表示配戴RGP鏡或角膜塑形鏡前后(不同時間)角膜曲率的變化,如圓錐角膜配戴RGP鏡后一段時間的圓錐變化、角膜塑形后的曲率變化。軸向圖、切線圖、高度圖等不同的角膜地形圖模式都可以用差異圖顯示。其中,切線差異圖(tangentialsubtractivemap)是顯示角膜塑形鏡治療區(qū)的位置和形態(tài),反映過夜配戴角膜塑形鏡時鏡片的位置,是塑形鏡驗配最常用的觀察指標(biāo)。
下面我們來看看塑形后用軸向圖和用切線圖閱讀塑形后角膜地形圖的差異。
圖3是一個塑形后軸向圖(axial),看圖像是不是覺得塑形鏡偏位有點大,而且塑形后RC區(qū)的高曲率離焦環(huán)不明顯,沒有形成360度的完整環(huán)狀?——這樣的塑形效果會不會不好?
視力會差?(其實這個患者的裸眼視力1.0+,無重影或眩光主訴?。?/div>
圖3塑形后的軸向圖
現(xiàn)在把顯示模式改為切線圖(Tangential)——圖4。還是同一個地形圖像,現(xiàn)在是不是覺得塑形效果還可以接受?偏位似乎沒有這么明顯了,而且RC區(qū)的高曲率離焦環(huán)明顯,也形成了360度的完整環(huán)狀了。
圖4塑形后的切線圖
再來看看切線差異圖。差異圖就是用塑形后的地形圖減去塑形前的原始地形圖得到的新的圖像形式,圖5。
圖5差異圖
其實這個差異圖才是最適合反映塑形鏡過夜試戴時在角膜上的位置的,也是我們調(diào)整鏡片參數(shù)的重要參考哦。
小結(jié):
角膜塑形后的地形圖閱讀,用切線差異圖,反映的是戴鏡時鏡片在角膜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