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首次發(fā)現(xiàn)維生素D修復曬傷皮膚
在紫外線造成的皮膚損傷中,炎性細胞因子可是徹頭徹尾的大反派[7],抑制炎癥反應是研究人員理所當然的第一選擇。自噬與免疫調節(jié)作用有關,可以幫助機體對抗慢性炎癥[8]。那么,維生素D誘導的自噬能不能在皮膚炎癥中幫上忙呢?
【兩會話題】慢病防控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美國著名華裔科學家MIT張鋒教授團隊是該領域的領先小組之一,最近發(fā)表論文提供了一種更好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他們根據(jù)生物進化理論,在細菌蛋白庫中尋找更理想的DNA切割酶,獲得了成功,使該技術超更簡單、更便宜、更快、更準等方向上邁進一大步。
剛剛結束的倫敦 2015 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上,ESC 主席 Fausto Pinto 教授提出,心血管疾病已是全球死亡主要原因:全球 51% 女性、42% 男性的死亡原因都是心血管疾病。
在紫外線造成的皮膚損傷中,炎性細胞因子可是徹頭徹尾的大反派[7],抑制炎癥反應是研究人員理所當然的第一選擇。自噬與免疫調節(jié)作用有關,可以幫助機體對抗慢性炎癥[8]。那么,維生素D誘導的自噬能不能在皮膚炎癥中幫上忙呢?
人們都知道鍛煉對身體有多方面的好處,不過大家關注點都在骨骼肌和心血管系統(tǒng)上,例如我們不久前就報道過鍛煉會促使骨骼肌釋放鳶尾素、IL-6等細胞因子,可以促進身體健康。
睡眠對生命真正的意義體現(xiàn)在對身體機能的修復。在睡眠期間,身體的大部分系統(tǒng)處于合成代謝狀態(tài),這有助于恢復免疫、神經(jīng)、骨骼和肌肉系統(tǒng),進而維持人體的各種功能。
為了解決疑惑,研究人員開展了這次的研究。他們首先從70名侵襲性乳腺癌患者中獲取了每人7.5ml的血液樣本,其中有34人檢測到了CTC,最常見的形式是單細胞,占到88%,而細胞簇和與白細胞結合的CTC都比較少,分別為8.6%和3.4%。
睡眠中的人,看似一動不動,對外界刺激也看起來幾乎沒有反應。但其實,即使在睡眠中,我們的感覺器官也并沒有休息,巨大的爆炸聲可能會把睡夢中的人驚醒,而淅淅瀝瀝的雨聲卻會讓很多人睡得更香。
糞桿菌屬和糞球菌屬細菌都是丁酸鹽產(chǎn)生菌,丁酸鹽具有抗炎和增強腸道屏障的功能,以前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這兩個屬的細菌在炎癥性腸病和抑郁癥患者中都會明顯減少。
隨著細胞的一次次分裂,染色體末端的端粒會逐漸變短。端粒能夠保護染色體的正常結構,當它實在太短不能盡職,細胞就會收到信號,停止細胞分裂,并激活幾條抑癌通路,這就是"細胞衰老"。
人體微生物的數(shù)量甚至超過了人體本身細胞的數(shù)量,如此龐大的菌群必然會對身體產(chǎn)生千絲萬縷的影響。而大部分菌群又都存在于腸道中,因此,腸道微生物一直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
體育鍛煉降低心血管風險這事,已經(jīng)被證明了無數(shù)遍了[2]。也有研究證明,適度到劇烈的體育運動,可顯著降低過早死亡率,延長預期壽命。不過,要想拿運動能力去評估心血管風險,醫(yī)生們卻犯了難。
基因表達譜的變化更明顯??茖W家讓所有的細胞系都處于靜息狀態(tài),不給刺激,然后進行轉錄組和蛋白組測序,比較了海拉細胞系的兩種類型:CCL2和Kyoto的表達譜,定量分析了11365個轉錄本、5030種蛋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