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 > 精神病頻道 > 精神病治療 > 心理咨詢 > 心理治療師的自我保護

心理治療師的自我保護

2017-03-20 來源:九州心理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盟 美容護膚
摘要:如一個非常男性的男治療師可能會十分反感有同性戀傾向的病人,或一個經驗豐富的女治療師并不愿接待一名強奸犯等等,因酒精過敏而不能當外科醫(yī)生的人并不妨礙他成為著名的內科醫(yī)生。應該選擇自己能夠治療的病人,留點飯碗給其他的同行。

  昨天,我們在督導曾奇峰的一個病例,曾說:如果治療師的自我功能不夠強大,則會感到自己有時有虧損的感覺,有“內功”被耗盡的感覺。

  我在今夏到來時就經歷了一場“耗虧”:

  在經歷了“一個長期治療、已經好轉的病人”的一次嚴重發(fā)作之后,我突然對心理治療工作產生了不可抑制的厭惡感,我馬上作出決定:立即休假,終止所有治療,找人督導。

  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病人負責。

  每個治療師都希望自己的治療成功,但有嚴重心理障礙的病人,在治療中不僅會出現病情的好轉,也會出現病情加重。

  還有一種情形,病人會對病情“好轉”的現實無法接受。

  “好轉”就代表結束治療,結束與治療師建立起來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病人出生后很少體驗的,是促使他們目前進步的動力。

  這是病人以癥狀發(fā)作,來表達他們的“分離焦慮”。

  專業(yè)上把這種現象成為“負性移情反應”。

  弗洛伊德描述到:在精神分析工作中,有些病人表現出一種非常奇特的行為方式。當治療師對他們說病情有希望好轉或對治療的進程表示滿意時,他們顯得不滿,病情也毫無例外地變得更糟糕。

  對治療師來說,癥狀的加重其實意味著挫敗。

  治療師的自我功能是建立在:理論知識、臨床經驗、生活體驗和自己的人格結構上。

  人格結構是前三者的綜合,但仍有其特殊性。

  有的幼時很少得到關懷的治療師,會將自己對父母關愛的希望投射到病人身上去,這樣,“病人病情的好轉與否”就成為衡量自己兒時愿望是否得到滿足的標志。

  在長期治療后,在病人病情逐漸顯示出的徹底恢復的跡象時,病情卻又重新加重,這可能導致治療師深深的失望——

  一種來自幼時的,十分熟悉的無助感。

  作為回應,治療師可能表現出憤怒的攻擊性反應,比如治療師會做出終止治療的決定。

  這實質上是治療師作為“無助的幫助者”的一種反應,但我們在這里更應該看到,如果不是治療師有童年的那樣的經歷,TA就會認真地對待自己“終止治療”的沖動,把它視為病人由分離焦慮引發(fā)的原始無助、無望的感覺,而來專業(yè)性處理。

  另一種回應,治療師會以“反向形成”的方式來對待病人——他們會對病人比任何時候都好,如增加治療次數、允許病人破壞設置、隨時滿足他們的一些要求(減免費用或延長治療時間等)。

  典型的例子也可以中國傳統家庭的“長子行為”作比。

  所謂“長兄如父”,家里的長子固定地就要背上向下照顧弟妹、向上孝順父母的主要責任。他們即便是做得非常周到,也會時常受到內疚感的折磨,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以德服人”為這種心理的合理化說明。

  治療師的“好”以這種方式出現時,就失去了對病人癥狀背后動機的洞察力。

  它是指向治療師自己自戀性的心結,因而就完全失去了治療的意義,它將導致治療最終的“徹底”失敗,所謂“徹底”即指治療雙方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越過界限、見諸行動。

  回到治療師人格的話題。

  治療師應該是苛刻、嚴厲的施虐者?還是和藹、具有菩薩樂善好施性格的奉獻者?是亦載舟亦覆舟的水,還是化于無形的空氣?

  治療師應該摒除自己的“私念”,不當英雄或利他主義者。

  共情的形象操作為“我知道,我了解,但我不說”,如果“病人哭,我也哭”,那病人會覺得更委屈:我付錢是買我哭的權利,而非來看你哭。

  如果病人夸你,你就升上了天,那就上了病人的當,自戀地病人夸你是夸他自己,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病人夸你是要證明自己的卑下。

  只有治療師具有靈活的、有持續(xù)儲備能力的自我才能“租用”給病人,使病人在治療中感到:原來還有這樣“好玩”的做法,有時病人發(fā)出感嘆:原來治療師也可以說錯話――以前他只認為只有自己才會犯錯。

  達到這種樸實的內省需要耗費治療師大量的自我功能,“租用”的代價是耗損。

  給自我功能加油,通常采取的措施為自我體驗。

  弗洛伊德在發(fā)現反移情時提出自我體驗的概念,他說精神分析師應該接受終身的自我體驗。

  在國內關于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資格論證的討論中,提到從業(yè)人員的道德和人格評定問題,認為,除了接受一定時間的自我體驗外,從業(yè)人員人員上崗論證還必須由了解從業(yè)申請者的導師給出該人的人格評定,包括道德、心理穩(wěn)定程度以及從業(yè)相關動機。

  我在奧地利曾遇見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女精神分析師,工作熱情有創(chuàng)新,接觸后發(fā)現,她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界限不清的問題,比如,到維也納開會,她可以熱情地邀請你到她家去吃飯,實際上她是因為自己有問題,想找你去咨詢,而這本來是應該在自我體驗時做的。她已經接受了600個小時的自我體驗。

  我就此事問及我的分析師,分析師回答:

  有些問題會在某階段相對穩(wěn)定而不暴露,等到另外的階段,若有其他因素摻雜在一起(如更年期綜合癥,離婚和孩子離家上學等),則早年的癥狀會以激烈的方式發(fā)作。所以,自我體驗也不能夠解決所有問題。

  有同事在接受自我體驗初期,感嘆到:唉,如沐春風??!吸著鼻子,一幅陶醉的樣子。

  可是,自我體驗遠沒有那么浪漫,德國法蘭克福精神分析督導師的自我體驗均在1000小時以上。

  等到治療師感到自己在治療室中和病人共呼吸了,理論已經被拋開了,自己在呼吸著病人的氣息,而非理論或自己氣息時,病人就感到了治療師的魅力,那就是:TA能夠通過治療師看到另一個全新的自己,而不是治療師的人或TA所說的某句話,治療師真正地變成了背景或隱入到背景中去。

  另外,治療師應該很清楚地認識到:即便自己的自我功能足夠強大,它仍會有盲區(qū),不會強大到可以任意租借。

  如一個非常男性的男治療師可能會十分反感有同性戀傾向的病人,或一個經驗豐富的女治療師并不愿接待一名強奸犯等等,因酒精過敏而不能當外科醫(yī)生的人并不妨礙他成為著名的內科醫(yī)生。應該選擇自己能夠治療的病人,留點飯碗給其他的同行。

  作為容器,既是藏污納垢,也應吐故納新,所以治療師要允許自己對病人說“不”:

  不增加治療次數、不接業(yè)余電話、不隨意延長時間。

  還有,不允許病人超越界限:如打碎治療室的玻璃、弄壞地板、跟蹤治療師到家或打騷擾電話等。

  最后,治療師還要排除內疚感的干擾,認為自己不休息就能夠換回病人的痊愈。有時我在想,心理治療是一項體力勞動,每天數小時(平均6-8個病人,每次50-60分鐘),應該給與體力恢復的時間。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