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生,我的耳朵又流膿了,近兩年聽力越來越差,有時還頭暈。”
“這是中耳膽脂瘤,應該接受手術治療,不然后患無窮。”
“可是醫(yī)生,手術了還會有聽力嗎?還會復發(fā)嗎?”
“根據(jù)你的聽力檢查和CT表現(xiàn),可以考慮進行分期手術,清理病灶,植入鼓膜,重建聽力。”
這是耳科醫(yī)生與中耳炎患者一段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對話。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一個耳科的常見病,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達骨質(zhì)的化膿性炎癥,嚴重炎癥可以達到骨質(zhì)?;颊咄ǔ3霈F(xiàn)耳內(nèi)長期間歇性或持續(xù)流膿、鼓膜穿孔、聽力下降的特點,有時還會伴隨耳鳴、眩暈的表現(xiàn)。一旦對疾病治療不徹底或身體抵抗力差時,患者有面癱、頸部或耳后膿腫、甚至腦膜炎的風險。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分為單純型、骨瘍型、中耳膽脂瘤、特殊類型(粘連性中耳炎和鼓室硬化)。其中最嚴重同時必須盡早手術的類型是中耳膽脂瘤。膽脂瘤型非真性腫瘤,患者耳內(nèi)膿液較少,可見豆渣樣、白色鱗片狀物,有惡臭,鼓膜松弛部出現(xiàn)穿孔?;颊呗犃p害可輕可重,晚期可出現(xiàn)混合性耳聾,CT及聽力學測試是術前最重要和最為有效的診斷工具。
中耳膽脂瘤主要治療的手段仍然是手術。中耳手術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早期的手術主要目的是開放引流。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提出鼓室成形術后,開始了真正的保留或重建聽覺的功能性手術,并且一直發(fā)展進步中。隨著人們對中耳聽覺生理、病理知識的了解,各種抗菌藥物的出現(xiàn)以及手術顯微鏡的問世,中耳炎手術治療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耳顯微外科時代。由去除病灶、控制感染“保命及干耳”向“保存及重建聽功能”轉(zhuǎn)變,并逐漸從“有創(chuàng)”趨向“微創(chuàng)”,目前正步入聽覺植入的新階段。
中耳手術的基本要求:1)徹底清除病變;2)通暢引流;3)功能重建。簡單來說,手術的方式為中耳乳突手術同時鼓室成形手術。其中鼓室成形手術有包括單純的鼓膜修補術和較為復雜的聽骨鏈重建手術。在徹底清除病變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改善中耳及外耳道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最終盡最大可能進行聽力重建以保全或提高聽力,達到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目的。隨著手術設備、材料和手術技術的提高,手術成功率達95%以上,手術的趨勢是向微創(chuàng)和功能重建上進一步發(fā)展。
目前國外的聽骨鏈重建手術通常作為第二期手術,鼓室成形手術的分期手術,其優(yōu)勢在于將小鼓室腔變成了大鼓室腔,將可能的粘連降低到最小程度,由于第二次探查,降低了病變殘存的機會;并且一期徹底清除病灶后,中耳含氣腔得以恢復,鼓膜的最終位置也穩(wěn)定。用于進行聽力重建的假體有自體聽小骨塑形后重建、生物陶瓷,鈦鋼假體等。鈦鋼生物相容性相當好、耐用、質(zhì)量輕、硬度大、彈性好、容易植入、可以精確測量、低排出率倍受關注,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佳的聽骨贗復體,使用前景良好。對中耳炎清除病變后無法重建聽力,以及合并耳道閉鎖狹窄、重度中耳畸形者,普通助聽器效果欠佳時各種植入性助聽裝置如骨錨式助聽器(BAHA)、振動聲橋(vibrantsoundbridge,VSB)備受患者和醫(yī)師關注,為傳統(tǒng)中耳手術不能有效提高聽力的患者帶來了希望。
很多患者關心手術切口大小,是否明顯,其實中耳手術的關鍵在于手術部位的暴露,而手術切口是保證術野暴露的第一步,切口選擇直接影響術野暴露和病變清除。中耳膽脂瘤手術一般采用耳后切口。
中耳手術屬于顯微外科手術范疇,任何時候都應該遵循精巧處理的原則,需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特征、聽力學及影像學等資料綜合分析,為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治療方案應該是有計劃的和系統(tǒng)性的。手術醫(yī)生對于中耳炎的認識程度、手術經(jīng)驗與技能、設備條件以及臨床輔助科室的水平均對患者的最終治療效果起著關鍵性作用。
術后3-4個月內(nèi)患者應當按時進行隨訪,耳內(nèi)清理換藥,保證手術效果的穩(wěn)定,避免術后復發(fā)的幾率。
(實習編輯:李宇華)
點擊查看更多中耳炎相關內(nèi)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