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wǎng) > 中醫(yī)頻道 > 方劑 > 奇方妙劑 > 心臟疾病共性特征 抓住一點治療效果好

心臟疾病共性特征 抓住一點治療效果好

2019-04-29 來源:悅讀中醫(yī)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lián)盟 美容護膚
摘要:,《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集注》說:“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而《類經(jīng)》則云:“心主血,汗者血之余?!薄夺t(yī)宗必讀》曰:“心之所藏,在內(nèi)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div>

心系疾病的患者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容易出汗,此為“汗為心之液”理論的體現(xiàn)。針對心病汗出這一特點進行辨證治療,往往能取得非常好的療效。

從事中醫(yī)的人,都知道有“汗為心之液”之說,但對此理論真正有深刻理解的人并不多。其理論源于《素問·宣明五氣》“五臟化液,心為汗”一語,《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集注》說:“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而《類經(jīng)》則云:“心主血,汗者血之余。”《醫(yī)宗必讀》曰:“心之所藏,在內(nèi)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故有血汗同源、津血同源之說。

在心內(nèi)科工作久的同道都會有體會,心系疾病臨床極易出現(xiàn)汗證,無論是冠心病、擴心病、肺心病,還是心衰或PCI術后。通過對汗證的辨證分析,不僅能有助于對病機的判定,而且對病情的預后判斷也有幫助。汗出日久,必耗氣傷陰,甚則出現(xiàn)陰陽亡脫之證候。因此,心系汗證的及時治療,對于心系疾病的康復顯得極為重要。

臨床上心病汗證的出汗部位多見于心胸部,亦可見于全身。關于心病汗證常見的病因病機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是虛證,可分為心之氣陰兩虧、心之氣陽兩虛、心之陰陽亡脫三型。

(1)心之氣陰兩虧:癥見心胸汗出面熱,氣短,口干,五心煩熱,或手足心熱,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當益氣養(yǎng)陰,方用生脈散加浮小麥、麻黃根。就臨床所見,此型以胸痹心痛為多。

(2)心之氣陽兩虛:癥見心胸汗出而冷,氣短,甚則上下氣不相續(xù)接,畏寒、四肢不溫,舌質(zhì)淡嫩,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當溫陽益氣,方用保元湯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臨床心衰患者尤以此型為多見。

(3)心之陰陽亡脫:癥見突然喘息氣促,大汗淋漓,聲短息微,精神疲憊。陽脫者,冷汗不止,四肢厥冷,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微或脈大按之如空;陰脫者,汗出如油而黏手,舌卷無津,脈細微欲絕。臨床多見于急性心衰。偏于陰虛者以大劑生脈飲加大劑量山茱萸為治;偏于陽虛者以參附湯或回陽救逆湯投之;陰陽兩虛者又需以全真一氣湯為法。虛證之汗證,尚須標本兼治,往往在辨證選方的基礎上加浮小麥、麻黃根、癟桃干、煅龍骨、煅牡蠣收斂止汗。

二是實證,可分為熱內(nèi)蘊、心脈瘀阻兩型。

(1)痰熱內(nèi)蘊:臨床常見于形體肥胖,喜辛辣油膩者。癥見汗出而熱,其特點為汗出齊頸而還,常胸悶心痛,心悸,口干口苦,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其治療當以黃連溫膽湯清化痰熱,尚需清淡飲食,少食辛辣厚味之品。

(2)心脈瘀阻:患者心胸疼痛反復頻繁發(fā)作,痛則汗出,其舌質(zhì)常暗,舌有瘀斑,舌下靜脈迂曲,脈澀。治以活血化瘀,代表方為血府逐瘀湯。

【驗案】

朱某,女,78歲。門診病歷。

2012年5月7日首診:反復陣發(fā)性胸痛10余年,氣短伴肢腫3年,再發(fā)加重1周?,F(xiàn)癥見:胸部汗出不止,動則氣促,腹脹,畏寒,腰骶尤甚,手足麻木,口干,小便頻,大便溏,雙下肢重度水腫,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脈沉細?;颊叨啻巫≡褐委煟鞔_診斷為冠心病、心臟擴大、心功能Ⅳ級。因其心衰反復發(fā)作,病情較重,建議住院治療,但家屬因其最后一次住院出院不足半月,拒絕。

西醫(yī)診斷:冠心?。恍呐K擴大;心功能Ⅳ級。

中醫(yī)診斷:水腫;汗證。

病機:肺脾氣虛,水濕內(nèi)停。

治法:健脾益肺,利水滲濕。

方藥:參苓白術散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白參10g,生黃芪30g,桂枝10g,白術10g,茯苓30g,薏苡仁30g,生姜皮10g,大腹皮10g,陳皮10g,砂仁10g,炙甘草10g,麥冬10g,五味子10g。10劑。

辨治思路詳解:患者氣短,腹脹,肢腫,便溏,舌質(zhì)淡紅,脈沉細,一派中氣虧虛、脾虛濕阻之象。“脾氣一虛,肺氣先絕”,故見胸悶氣短,動則尤甚。營衛(wèi)出中焦,中氣虧虛,則衛(wèi)氣必損,衛(wèi)虛不能固護肌表,腠理開泄,則營陰外泄而汗出不止,故方以參苓白術散加黃芪健脾益氣利水;小便頻、口干、苔薄黃為長期使用呋塞米之藥證,利水過久而傷陰液,故方加麥冬、五味子養(yǎng)陰;畏寒,腰骶尤甚,提示濕阻陽氣不通,故加桂枝溫陽化氣,且與方中白術、茯苓、甘草共同組成苓桂術甘湯。加大腹皮、生姜皮祛皮里膜外之水,增強利尿消腫之功。

2012年5月17日二診:腹脹、肢腫、手麻均明顯好轉,汗出已止,大便仍溏。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脈沉細。

上方加紫蘇梗10g。14劑。

辨治思路詳解:汗為心之液,汗出已止,說明藥中病機,心氣有恢復之佳象。癥已大減,故守前方。腹脹,加紫蘇梗理氣和胃。

2012年5月31日三診:腹脹顯減,水腫大為消退,呃逆,大便仍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脈沉細。

白參10g,生黃芪30g,白術10g,薏苡仁30g,砂仁6g,陳皮10g,茯苓30g,藿梗10g,漢防己10g,紫蘇梗6g,大腹皮15g,生姜皮6g。14劑。

辨治思路詳解:前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健脾利水,腹脹顯減,藥中病機,再加藿梗理氣和胃。

2012年7月19日四診:已無腹脹,水腫除,諸癥均緩解,舌質(zhì)淡紅。

白參10g,生黃芪30g,茯苓15g,薏苡仁30g,桂枝10g,麥冬10g,五味子10g,生姜皮10g,大腹皮10g,白術10g,炙甘草10g,紫蘇梗10g。14劑。

辨治思路詳解:病情緩解,以參苓白術散合苓桂術甘湯加減以溫陽健脾利水。苔薄黃為利尿日久,耗氣傷陰,合生脈散以益氣養(yǎng)陰,以鞏固療效。

按語:參苓白術散由人參、白術(麩炒)、茯苓、山藥、薏苡仁(炒)、蓮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組成,具有補脾氣、益肺氣、培土生金之功。臨床上常用于脾虛濕盛之泄瀉,或脾虛痰阻、上蓄于肺之咳嗽痰喘等癥。余在臨床上喜以此方治療心衰,其辨證要點是除胸悶、氣促外,尚有腹脹、納差、便溏、肢腫等脾氣虧虛病證。畏冷合用苓桂術甘湯,多在方中加入大劑量黃芪(30~50g),肢腫甚者每合五苓散或加生姜皮、大腹皮,療效確實可靠。

心衰緊守肺脾腎,治分三焦細辨證。

眩暈病機最復雜,辨證施治破難局。

中風之病最難復,治從肝腎久守方。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chǎn)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