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魔芋
別名:蒟蒻、蒻頭、白蒟蒻、鬼芋、鬼頭、花杯蓮、茱芋、黑芋頭、花便蓮、虎掌、花傘把、蛇頭草根、麻芋子、蛇六谷、雷星、鬼蠟燭、蛇頭子、天六谷、星芋
采收加工:10-11月采收,挖起塊莖,鮮用或洗凈,切片曬干。
藥用部位:塊莖
產(chǎn)地:陜西、寧夏、甘肅至長(zhǎng)江流域以南
科:天南星科
原植物:磨芋(花魔芋)、疏毛磨芋、野磨芋、東川磨芋
植物情況:多年生草本【圖片】花磨芋,多年生草本。塊莖扁球形,直徑7.5-25cm,頂部中央多少下凹,暗紅褐色。葉柄長(zhǎng)45-150cm,基部粗3-5cm,黃綠色,光滑,有綠褐色或白色斑塊;基部膜質(zhì)鱗片2-3,披針形,長(zhǎng)7.5-20cm;葉片綠色,3裂,l次裂片具長(zhǎng)50cm的柄,二歧分裂,2次裂片二回羽狀分裂或二回二歧分裂,小裂片互生,大小不等,長(zhǎng)2-8cm,長(zhǎng)圓狀橢圓形,驟狹漸尖,基部寬楔形,外側(cè)下延成翅狀;側(cè)脈多數(shù),纖細(xì),平行,近邊緣聯(lián)結(jié)為集合脈?;▎涡?,先葉出現(xiàn);花序柄長(zhǎng)50-70cm,粗1.5-2cm,色澤同葉柄。佛焰苞漏斗狀,長(zhǎng)20-30cm,基部席卷,管部長(zhǎng)6-8cm,寬3-4cm,蒼綠色,雜以暗綠色斑塊;檐部長(zhǎng)15-20cm,寬約15cm,心狀圓形,邊緣折波狀,外面綠色,內(nèi)面深紫色。肉穗花序比佛焰苞長(zhǎng)1倍,雌花序圓柱形,長(zhǎng)約6cm,粗約3cm,紫色;雄花序緊接(有時(shí)雜以少數(shù)兩性花),長(zhǎng)約8cm,粗約2cm;附屬器圓錐形,長(zhǎng)20-25cm,中空,深紫色;雄花花絲長(zhǎng)lmm,花藥長(zhǎng)2mm;子房蒼綠色或紫紅色,2室,花柱與子房近等長(zhǎng),柱頭邊緣3裂。
漿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時(shí)黃綠色?;ㄆ?-6月,果期8-9月。2.疏毛磨芋,本種與磨芋的區(qū)別是:附屬器多少被毛,散生長(zhǎng)約10mm的紫色硬毛;佛焰苞檐部卵狀長(zhǎng)圓形,邊緣波狀,外面淡綠色,具白色斑塊;子房球形,花柱缺,柱頭2淺裂,子房2室。漿果紅色,后變藍(lán)色。花期5月。魔芋藥材性狀:呈扁圓形厚片,切面灰白色,有多數(shù)細(xì)小維管束小點(diǎn),周邊暗紅褐色。有細(xì)小圓點(diǎn)及根痕,質(zhì)堅(jiān)硬,粉性,微有麻舌感。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陰涼通風(fēng)處,防蛀?!緜渥ⅰ磕в笥卸?。
我們吃的魔芋都是魔芋加工后的魔芋粉,工序十分復(fù)雜。
魔芋粉加工方法:先把魔芋加工成芋片,再將干芋片研磨分離出魔芋精粉,其工藝流程如下:原料→分檢→浸泡、清洗→去皮、根、芽→切片→定色→干燥→清選分級(jí)→粉碎研磨→分離→篩分→精粉→檢驗(yàn)分級(jí)→包裝入庫。魔芋藥性: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rùn)透,切厚片,干燥,篩去灰屑。
【性味】味辛;苦;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化痰消積;解毒散結(jié);行瘀止痛。主痰嗽;積滯;瘧疾;瘰疬;癥瘕;跌打損傷;癰腫;疔瘡;丹毒;燙火傷;蛇咬傷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9-15g(需久煎2小時(shí)以上)。外用:適量,搗敷;或磨醋涂。
【注意】不宜生服。內(nèi)服不宜過量。誤食生品及炮制品,過量服用易產(chǎn)生中毒癥狀:舌、咽喉灼熱,癢痛,腫大。
1.《開寶本草》:“生(蒻頭)如人喉出血。”
2.《三元延壽書》:“冷氣人少食之。“
3.《安徽中草藥》:“本品有毒,外用時(shí)間不可太長(zhǎng),以免起泡;內(nèi)服不可過量,宜久煎2-3小時(shí),可以減少毒性。
【復(fù)方】
①治久瘧不愈:蒟蒻、何首烏,燉雞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腦部癌腫:華東蒟蒻一兩,先煎二小時(shí);再加蒼耳草、貫眾各-兩,蒲黃根、七葉一枝花各五錢。煎湯,濾取清汁服。
③治鼻咽痛:華東蒟蒻一兩,先煎二小時(shí);再加枸杞根、鴨跖草各一兩,七葉一枝花五錢。煎湯,濾取清汁服。
④治淋巴肉瘤:華東蒟蒻一兩,先煎二小時(shí);再加黃藥子、天葵子、紅木香、七葉一枝花各五錢。煎湯,濾取清汁服。
⑤治甲狀腺癌:華東蒟蒻一兩,先煎二小時(shí);再加蒼耳草、貫眾各一兩,蒲黃根、海藻、玄參各五錢。煎湯,濾取清汁服。
⑥治丹毒:華東蒟蒻搗爛拌入嫩豆腐,敷患處。
⑦治跌打扭傷腫痛:鮮華東蒟蒻適量。酌加韭菜、蔥白、黃酒同搗爛,敷患處。
⑧治毒蛇咬傷:鮮華東蒟蒻、青木香、半邊蓮各等量。共搗爛,外敷傷口周圍及腫處。(②方以下出蘇醫(yī)《中草藥手冊(cè)》)
⑨治眼鏡蛇咬傷(局部迅速紅腫起泡劇痛):鮮魔芋根適量,鮮滴水珠根二個(gè),黃連少許,搗爛外敷;另用鮮魔芋花莖一至二兩,鮮生姜一兩,搗爛絞汁,第二次米泔水適量沖服。(《江西草藥》)
⑩治腳癬:蒟蒻塊莖切片,磨擦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復(fù)方】地下塊莖巨大,而得魔、鬼之名,似芋而有鬼芋、魔芋、鬼頭之稱?;ㄋ肱虼蟪拾魻?,故稱為花桿蓮、花梗蓮、花傘把、蛇頭草根、鬼蠟燭。在泥下而色白者名蒻,故名蒻頭。
【各家論述】
1.《本草圖經(jīng)》:“江南吳中出白蒟蒻亦曰鬼芋,根都似天南星,生下平澤極多。皆難采。人采以為天南星,了不可辨,市中所收往往是此。但天南星肌細(xì)膩,而對(duì)前莖斑花紫,南星莖無斑,花黃,為異爾。“
2.《綱目》:“蒟蒻,秋后采根,須凈擦,或搗成片段,以釅灰汁煮十余沸,以水淘洗,換水更煮五六遍,即成凍子,切片,以苦酒五味淹食,不以灰汁則不成也。切作細(xì)絲,沸湯汋過,五味調(diào)食,狀如水母絲。馬志言其苗似半夏,楊慎《丹鉛錄》言蒟醬即此者,皆誤也。正恢《農(nóng)書》云,救荒之法,山有粉葛、蒟蒻、橡栗之利,則此物亦有益于民者也。其斑杖,即天南星之類有斑者。“
3.《綱目拾遺》:“《羅浮志》:深谷中產(chǎn),物如薯芋狀,山人得之,剖作四片,入砂盆磨作膠漿,鍋煮成膏,待冷則凝結(jié)如餅塊,一復(fù)剖為四片,添水再煮成膏,膏成,照前三煮四煮,乃可食令飽,一芋所煮,可充數(shù)十人之腹,故稱鬼芋焉。芋有四異,初生不借報(bào)苗,葉上朝露著地,即成種子,一異也;采制不令婦人雞狗見之,見即化水,二異也;磨時(shí)煮時(shí)匕須順旋,逆之即化水,三異也;一芋之成,由一而四,四而十六,十六而六十有四,如卦象之?dāng)?shù),四異也。聞廬衡岳各有鬼芋,采制又不同。
【功能主治】化痰散積,行瘀消腫。治痰嗽,積滯。瘧疾,經(jīng)閉,跌打損傷,癰腫,疔瘡,丹毒,湯火傷。
①《開寶本草》:""主癰腫風(fēng)毒。摩敷腫上。搗碎以灰汁煮成餅,五味調(diào)和為茹食,主消渴。
②《本草會(huì)編》:""治腮癰。
③《醫(yī)林纂要》:""去肺寒。治痰嗽。
④《草木便方》:""化食,消陳積,癥聚,久瘧。
⑤《國(guó)藥的藥理學(xué)》:""為利尿藥。
⑥《四川中藥志》:""燒熟搗絨,敷火疔瘡。
⑦《江西草藥》:""解毒消腫。
本品不能替代藥物。
健客價(jià): ¥89本品不能替代藥物。
健客價(jià): ¥118本品不能替代藥物。
健客價(jià): ¥60本品不能替代藥物。
健客價(jià): ¥98本品不能替代藥物。
健客價(jià): ¥79本品不能替代藥物。
健客價(jià): ¥61本品不能替代藥物。
健客價(jià): ¥106本品不能替代藥物。
健客價(jià): ¥216本品不能替代藥物。
健客價(jià): ¥78本品不能替代藥物。
健客價(jià): ¥84本品不能替代藥物。
健客價(jià): ¥240本品不能替代藥物。
健客價(jià):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