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wǎng) > 中醫(yī)頻道 > 方劑 > 中成藥壇 > 甘草為什么叫“國老”?

甘草為什么叫“國老”?

2018-05-15 來源:中醫(yī)技術殿堂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lián)盟 美容護膚
摘要: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甘草中含有的化學成分多達上百種,具有抗病毒、抗炎、保肝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脾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毒等疾病。

甘草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有很多別名,美草、蜜甘、蜜草、粉草、甜草等,都與甘草味道甘甜有關。此外,甘草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別名——國老,因為它本身性情甘平補益,又能緩能急。

藥方中對一些性情猛烈或懶緩的藥物,可以起到監(jiān)之、制之、斂之、促之的作用;在不同的藥方中,可為君為臣為佐為使,能調(diào)和眾藥,使它們更好地發(fā)揮藥效。

因此,在藥的王國里,甘草是國之藥老。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甘草中含有的化學成分多達上百種,具有抗病毒、抗炎、保肝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脾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毒等疾病。

1補心

《雷公炮炙論》最早提出甘草入“心、脾二經(jīng)”,元代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提出甘草“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jīng)”。

結合古籍文獻對甘草能“通經(jīng)脈,利血氣”“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等記載,甘草具有補心作用。

1)養(yǎng)心復脈

甘草這一功用主要針對“心動悸、脈結代”的治療,代表方為《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此方是氣血陰陽通補的方劑,除了大劑量的炙甘草外,方中還有補氣的人參,滋陰的生地黃、麥冬,通陽的桂枝、生姜,補血的阿膠、麻仁、大棗等。

炙甘草與這些補益氣血陰陽的藥物同用,能發(fā)揮它“甘純兩重性”的特性,分別具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作用。

此外,炙甘草湯對因氣血虧虛、陰虛火旺、津液虧虛等導致的其他疾病,如失眠、虛勞、肺消、血虛、驚厥等病證,均收效顯著。

臨床常將此方用于治療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如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緩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等,或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擴張型心臟病等。

2)養(yǎng)心寧神

甘草養(yǎng)心安神功效主要用于治療失眠、心悸、臟躁等心神不寧的病證。

心氣不足、心血虧虛則心無所依、神無所養(yǎng),出現(xiàn)失眠、心悸,可單用炙甘草或配伍石菖蒲、人參、遠志等以養(yǎng)心寧神,如《備急千金要方》中的甘草丸。

臟躁多因肝郁不疏、心氣不足、心血虧虛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抑郁等癥狀,治療上當以補益氣血、緩急安神為主。

甘草之“甘緩”,能夠緩急安神,常配伍淮小麥、紅棗等用于臟躁的治療,如甘麥大棗湯。

2補肺

甘草性味甘平,歸肺經(jīng),李東垣謂其能“潤肺”,可治療肺虛諸癥,根據(jù)不同的配伍,能夠補肺氣、益肺陰、潤肺燥。

補肺氣常配伍人參、黃芪,如治療肺腎氣虛咳喘的人參蛤蚧散;益肺陰常配伍百合、玄參、阿膠,如治療肺腎陰虧的百合固金湯、治療肺陰不足陰虛有熱的補肺阿膠湯。

潤肺燥則常配伍麥冬、枇杷葉、阿膠,如清燥救肺湯。

此外,由于甘草本身具有化止咳平喘的作用,因此,非肺虛咳嗽病證中甘草也很常用,這與其補肺沒有直接關系,如治療外感咳嗽的三拗湯、止嗽散、華蓋散,治療肺熱咳喘的桔梗湯、瀉白散,治療痰熱咳嗽的清金化痰湯,治療肺燥咳嗽的杏蘇散,治療寒痰咳嗽的冷哮丸等。

3補脾甘味屬土入脾,功善和中?!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認為甘草“堅筋骨,長肌肉,倍力”,實乃脾胃為后天之本,在體合肌肉、主四肢,通過補脾則能使肌肉強勁、四肢發(fā)達。甘草的補脾作用被廣泛應用于各種與脾虛有關病證的治療中。

1)補中益氣

脾主運化,運化正常與否的關鍵取決于脾氣是否充足,通過補益脾氣以恢復脾的運化功能乃是治療脾系病證的根本。

炙甘草味甘性平,入脾經(jīng),功善補益脾氣,常配伍人參、白術、茯苓,即四君子湯,這既是補脾的基本方又是補氣的基礎方。

炙甘草在方中的作用有三:一助人參補氣,二維持藥力,三益胃和中。以四君子湯為基礎加味而具有補脾氣作用的方劑不勝枚舉,如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保元湯、異功散等。

2)升陽舉陷

脾氣不足、固攝無權則中氣下陷,出現(xiàn)胃下垂、腎下垂、脫肛、久瀉久痢等病證,治療上既當升舉陽氣更當補益中氣。

甘草并無升舉功效,但通過其補中益氣、甘緩和中,配伍黃芪、柴胡、升麻等藥物則能增加補氣升陽的作用,如補中益氣湯。

此外,與治療脾不統(tǒng)血的黃土湯、氣虛血脫的舉元湯等方中的甘草功效相同。

3)健脾化積

脾氣不足、運化失權,水谷精微難以運化,出現(xiàn)飲食積滯、脘腹痞悶、大便溏薄、體倦乏力等癥狀,治療上除了需要及時消食化積以治標之外,還要適當補益脾氣,恢復脾之運化功能以治本。

甘草配伍白術、人參可補益脾氣,配伍山楂、神曲、麥芽可健脾消食,如健脾丸、枳實消痞丸、資生丸等。

4)健脾祛濕

脾主運化水濕,脾氣充足則健運水濕;脾氣不足則脾失健運而水濕潴留,形成虛實夾雜的氣虛濕阻證,甚至可變生痰飲、水腫等病證。

治療上當健脾祛濕,或補脾氣,或溫脾陽,如參苓白術散、厚樸溫中湯、苓桂術甘湯等。

需要說明的是,歷來在對甘草的配伍和應用上都強調(diào)“痰濕中滿”不用甘草,因甘草純甘而易生濕助痰,但實際上對于痰濕中滿的形成還是要分清虛實,若因脾虛所致的虛滿依然可以用甘草。

4緩肝

甘草對肝臟的治療作用體現(xiàn)在甘草的藥性平緩,能夠針對肝臟的特性有的放矢,如柔肝養(yǎng)肝、緩急熄風等,如《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提到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針對以上特點甘草常配伍白芍,如芍藥甘草湯、四逆散、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

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甘草浸膏對動物實驗性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還具有較強的抗炎、保護肝細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5調(diào)腎

由于腎的生理病理特點與甘草的特性相沖突,在實際應用中,歷代補腎的方劑中幾乎都不含甘草。因腎位居人體下焦,主水,腎的功能失調(diào)常出現(xiàn)水濕潴留的病證。

甘草之“緩”既難以抵達下焦又滯緩其他藥物到達且會滯水生濕,不但不利于水濕的排泄反而可能會加重水濕病證,因此很少用到。

需要提到的是在治療腎臟病證的方中有一方含有甘草,即封髓丹(又稱鳳髓丹)。

該方由黃柏、砂仁、甘草三藥組成,最早出自元代許國禎編纂的《御藥院方》,具有降心火、益腎水的功效,主要用于心腎不交、相火妄動之證。

但甘草在方中的作用歷代認識并不統(tǒng)一,仍有待討論。

6助陽化陰

所謂藥味的“合化反應”是指兩種不同的藥味組合以后會產(chǎn)生原有藥味所不具備的效應,這種現(xiàn)象既見于單味藥物,更體現(xiàn)在不同藥味的藥物之間配伍應用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辛甘化陽”“酸甘化陰”兩大類,甘草因其“至甘純甘”的特點而成為“辛甘化陽”“酸甘化陰”中甘味藥物的代表藥物。

典型的配伍即為桂枝與甘草的組合。如治療心陽不足、心悸怔忡的桂枝甘草湯、桂枝加桂湯、桂枝新加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等,能夠溫通心陽;

治療中焦虛寒、虛勞里急的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等,能夠溫助脾陽;治療陽虛痰飲、虛實夾雜的苓桂術甘湯,能夠溫陽化飲;

治療陽虛寒凝、經(jīng)脈不通的溫經(jīng)湯、當歸四逆湯,能夠溫陽通絡。

張仲景創(chuàng)立的芍藥甘草湯是酸甘組合的代表方劑。

甘草與酸味藥的配伍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各種陰虛津虧攣急的病證,典型的配伍即為白芍與甘草的組合。

白芍、甘草藥對見于桂枝湯類方、建中湯類方和四逆散類方等。

綜上所述,甘草之補益涵蓋氣血陰陽以及多個臟腑,尤以補益中上焦為主,而對肝腎則無明顯補益作用,并且其發(fā)揮補益作用的側重與其配伍的藥物和主治病證有關。

甘草補益作用所呈現(xiàn)的多樣性特點與其至甘至純、甘純兩重性的特性有關,也是其臨床配伍應用廣泛性的具體體現(xiàn)。

溫馨提示

甘草雖好,卻不是人人都適合服用的。許多醫(yī)家認為“甘緩助濕”,故化濕方、苦寒燥濕方多不用甘草。

還有的醫(yī)者認為甘緩不利于理氣,故治療氣滯不暢、升降失調(diào)、氣郁的方劑也多不用甘草。

中醫(yī)學”十八反“中記載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將其列為藥物使用禁忌。現(xiàn)代研究顯示,長期過量服用甘草可能會產(chǎn)生類似腎上腺皮脂激素樣的副作用,使血鈉升高,鉀排出增多,導致高血壓、低血鉀癥,出現(xiàn)浮腫、軟癱等臨床表現(xiàn)。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chǎn)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