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期間,美味佳肴必不可少,有這樣一道佳肴,被譽(yù)為“海味之冠”,肉可以吃,殼還是一味中藥,它就是“海味八珍”之一的鮑魚。中藥石決明就是鮑魚的外殼,故又稱它為千里光、九孔螺、鮑魚皮、鰒魚甲等。《開寶本草》記載道“石決明生廣州海畔,殼大者如手,小者如三兩指;其肉南人皆啖之。亦取其殼,以水漬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以上者不佳。”
石決明
為鮑科動物雜色鮑、皺紋盤鮑、羊鮑、澳洲鮑、耳鮑或白鮑的貝殼。
【性味與歸經(jīng)】咸,寒。歸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用于頭痛眩暈,目赤翳障,視物昏花,青盲雀目。
【用法與用量】6?20g,先煎。
關(guān)于石決明的藥用價值,在古代醫(yī)學(xué)上多有記載:如《本草經(jīng)疏》云:“石決明,乃是厥陰經(jīng)藥也。是厥陰開竅于目,目得血而能視,血虛有熱,則青盲亦痛障翳生焉。咸寒入血除熱,所以能主諸目疾也。
治眼生外障:石決明(火煅)、薄荷葉各一兩,蒺藜子(炒去刺)、荊芥穗各二兩,人參半兩(蜜炙)。上干地上出火毒,研為末。食后,砂糖冷水調(diào)服。(《經(jīng)驗良方》石決明散)
老年高血壓頭痛:石決明30g,鉤藤24g,僵蠶9g,菊花9g,夏枯草15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提到石決明,有一味中藥與它名稱相似,也可用于目疾,那就是決明子,又稱草決明。古代一老者常飲決明茶,眼明體健,有詩日:“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書蠅頭夜點(diǎn)星。并非生的好眼力,只緣常年食決明。”
決明子
為豆科植物決明或小決明的干燥成種子。秋季采收成果實,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苦、咸,微寒。歸肝、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清熱明目,潤腸通便。用于目赤澀痛,羞明多淚,頭痛眩暈,目暗不明,大便秘結(jié)。
【用法與用量】9?15g。
目赤腫痛:決明子炒研,荼調(diào)敷兩太陽穴,干則易之,一夜即愈。(《醫(yī)方摘玄》)
補(bǔ)肝明目:決明子一升,蔓荊子二升,以酒五升煮,曝干為末。每飲服二錢,溫水下,日二服。(《圣惠方》)
石決明和決明子是兩種不同的藥材。二者名稱相似,可配伍使用,又有各自不同。
藥材不同
石決明為鮑科動物鮑類的貝殼,生用或煅用。決明子為豆科植物決明或小決明的成熟種子,亦稱草決明,生用或微炒用。石決明咸,寒。決明子苦、甘,微寒。
功效不同
石決明能平肝、潛陽,用于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zāi)垦?。其質(zhì)重沉降,為清肝、鎮(zhèn)肝的良藥和治療高血壓病的常用藥物。無論實證、虛證的眼病、陽亢均可應(yīng)用。決明子性質(zhì)平和,潤腸通便,用于腸燥便秘。
煎煮有別
石決明需要久煎才能將有效成分煎出。決明子則不宜久煎,因為久煎可使結(jié)合型蒽醌類成分破壞,通便之力減弱。
其他作用
石決明古代用于解酒酸,能退虛熱。決明子能通便,并有降血脂的作用,平時可將決明子泡水代茶飲。若將決明子做成枕頭,也可起到明目作用,起效較慢,但效果穩(wěn)定。
中醫(yī)還常將石決明與決明子、菊花等配伍,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
如治風(fēng)毒氣攻入頭,眼目昏及頭目不利:石決明,羌活(去蘆頭)、決明子、菊花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和滓,食后臨臥溫服。(《圣濟(jì)總錄》石決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