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女醫(yī)明妃傳》里面,允賢那個貼心又忠心的丫鬟紫蘇,人長得漂亮又機靈,心眼兒還好,讓人不喜歡都難!而在中藥的世界里,紫蘇也是很好的中藥材。
紫蘇,一個集美貌與美味于一身的植物。是我國衛(wèi)生部首批頒布的60種藥食同源食材中的佳品,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異的芳香,且紫蘇葉、紫蘇梗、紫蘇子都是中藥。
據(jù)說,紫蘇這個藥材是華佗發(fā)現(xiàn)的,名字也是華佗起的。相傳在華佗外出采藥途中見到一只水獺吞吃了一條大魚,肚子一下漲的像鼓一樣,十分難受,后來它爬上岸邊吃了一種紫色的葉子,不久就沒事了。華佗從中得到啟示,猜測它能解魚蟹毒,并在后來實踐中用它治愈了一群吃了大量螃蟹而引起肚子疼的青年。因為它色紫,服用后又能使人腹中舒服,華佗稱它為“紫舒”,后人又稱之為“紫蘇”,對此李時珍解釋道:“蘇從酥,音酥,舒暢也。蘇性舒暢,行氣和血,故謂之蘇。”
紫蘇在中國種植約有2000多年歷史,明代李時珍曾記載:“紫蘇嫩時有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可見紫蘇在中國人的飲食中很常見。中國人用紫蘇烹制各種菜肴,常佐魚蟹食用,烹制的菜肴包括紫蘇干燒魚、紫蘇鴨、紫蘇炒田螺、蘇鹽貼餅、紫蘇百合炒羊肉、銅盆紫蘇蒸乳羊等。另外,在南方地區(qū),在泡菜壇子里放入紫蘇葉或桿,可以防止泡菜液中產生白色的病菌。
近些年來,紫蘇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質及營養(yǎng)成分,成為一種倍受世界關注的多用途植物。俄羅斯、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對紫蘇屬植物進行了大量的商業(yè)性栽種,開發(fā)出了食用油、藥品、淹漬品、化妝品等幾十種紫蘇產品。
紫蘇的營養(yǎng)價值
紫蘇全株均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富含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脂肪、鈣、鈉、鉀、鐵、銅、鎂等營養(yǎng)物質。從營養(yǎng)學角度分析,紫蘇具有低糖、高纖維、高胡蘿卜素、高礦物質元素的特點。
從紫蘇全草中可提取揮發(fā)性油0.5%,以及紫色素、枯酸、腺嘌呤、精氨酸等。油中紫蘇醛占55%,左旋檸檬烯占25%,以及少量α-蒎烯等。紫蘇醛有特殊的香氣,有防腐作用。此外,紫蘇種子里含有豐富的油脂,其中包括亞麻酸、亞油酸、油酸等多種對身體有效的物質。
紫蘇的藥用價值
紫蘇是唇形科紫蘇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皆可入藥。一般采收紫蘇葉,需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紫蘇未開花時進行;采收紫蘇梗,一般在9月上旬開花前,花序剛長出時采收;采收紫蘇子,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種子果實成熟時采收。采收紫蘇要選擇晴天收割,香氣足,方便干燥。
紫蘇葉
紫蘇葉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療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蟹中毒。對于畏寒、鼻塞、咽部不適等風寒感冒癥狀比較輕的患者來說,單用紫蘇葉煎水喝即有功效,但由于紫蘇葉發(fā)汗、解表、散寒的力度比較緩和,所以對于風寒感冒癥狀比較嚴重的患者來說,則需要與生姜、藿香等其他解表藥一同使用。
由于紫蘇葉在發(fā)汗解表的同時,具有行氣和胃的功效,因此胃腸型感冒患者尤適用于含有紫蘇的食療方,如紫蘇陳皮飲等。
紫蘇梗
紫蘇梗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寬中,止痛,安胎的功效。用于治療胸膈痞悶,胃脘疼痛,噯氣嘔吐,胎動不安等癥。如果胃脘脹悶、不思飲食,可將紫蘇梗與陳皮、茯苓、雞內金等一同調配藥膳食用;如果胎動不安,或是妊娠嘔吐,也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將紫蘇梗與紫蘇葉、陳皮等藥材一起調配藥膳食用。
紫蘇子
紫蘇子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用于治療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的癥。紫蘇子性主降,長于降肺氣,化痰涎,氣降痰消則咳喘自平。用治痰壅氣逆,咳嗽氣喘,痰多胸痞,甚則不能平臥之證,常配白芥子、萊菔子,如三子養(yǎng)親湯(《韓氏醫(yī)通》)。若上盛下虛之久咳痰喘,則配肉桂、當歸、厚樸等溫腎化痰下氣之品,如《和劑局方》蘇子降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