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報恩的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南太武山麓住著一個樵夫。樵夫早年父母雙亡,從小就一個人居住在一間破茅屋里,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他為人忠厚老實,刻苦耐勞。
有一天樵夫帶了扁擔(dān),拿了柴刀,上山打柴。剛走不遠,忽然聽到草木中傳出嚓嚓的聲音,順著聲響看去,忽見草叢中一條大蟒蛇張開血口想吞吃一只小白兔。樵夫上前舉起扁擔(dān)朝大蛇猛揍下去,大蛇立即放棄小白兔,掙扎著回頭要咬樵夫。樵夫眼明手快,急速朝大蛇的要害部位揍幾棒,大蛇被打死了。
小白兔向救命恩人跪了幾跪,說:“恩人,請跟隨我走一趟。”然后一蹦一跳地將帶著樵夫到一個洞口。樵夫見這個洞又大又奇怪,便俯身跟著小白兔走了進去。這洞越走越寬,越走越明亮,走過了好幾十個洞后,樵夫忽然看見一個大洞,洞中金玉滿地,光輝耀眼,一個金須銀發(fā)的老翁滿面笑容地從洞中走出來,對樵夫說:“我的大恩人,洞中的金銀財寶、珍珠瑪瑙,應(yīng)有盡有,你喜歡什么,任你挑選吧!”樵夫兩眼呆呆地望著老翁,不敢開口。
老翁見這樵夫很老實,十分喜愛,就牽著他的手走到另一間房門口,伸手拉開珠門簾,叫他獨自進里面觀看,樵夫被一片金光照射得睜不開眼,閉了一陣,兩眼才慢慢睜開,忽見整個房間金壁珠寶,中間有一張玉床,小白免正在床上蹦蹦跳跳地歡迎著他呢!樵夫頓覺雙眼發(fā)亮。憐愛地捧著小白兔走出門來,雙腿跪在老翁面前,懇求地說:“老伯伯,您這里的寶物我都不要,您賜給我這只小白兔吧!“老翁見樵夫這般誠實懇切,便欣然答應(yīng)了。
樵夫手捧小白兔,喜出望外,連蹦帶跳地往回家趕,不料走路半路,腳下絆了一塊石頭,他連滾帶翻地掉進深淵,身受重傷,立即暈了過去。小白兔見狀,悲痛萬分,連忙跪下,朝山洞方向連連盍頭,懇求仙翁讓它變成人來救活樵夫。
倏地,彩云下降,從中顯出一位身態(tài)苗條,面如桃花的少女來。這少女立即咬破自己和手臂,用流出的鮮血滴入樵夫的口中,然后又采來幾株青草,放在口里嚼碎,貼到樵夫受傷之處。過了片刻,樵夫便慢慢地蘇醒了。當(dāng)他睜開雙眼的時候,看到面前站著一個婷婷玉玉、美貌如仙的少女,感受到萬分驚奇,以為自己是做夢。
姑娘見樵夫醒過來,驚喜萬分,慢慢地將樵夫扶起來,為他擦去臉上的血污,然后輕聲細語地說:“恩人,我是仙翁的侄女,名叫香茹,你就帶我回家吧!”樵夫欣喜地把姑娘望著香茹姑娘,高興地把她帶回家,不久,兩人便結(jié)成了夫妻。
香茹姑娘不但長得漂亮端正,性格溫和可親,而且打柴做飯,繡花縫衣,樣樣能干。小兩口相親相愛,男耕女織,朝夕相處,相依為命,生活過得非常和睦。
香茹的美名,一傳十,十傳百,一下就傳到的一個員外的耳朵里,貪得無厭的員外,見香茹姑娘長相美貌,聰明能干,想強奪為妾,并派他的爪牙登門威脅椎夫:“此山是員外的產(chǎn)業(yè),山中的一切者歸員外所有。香茹姑娘原是這山中的一只小白兔,也應(yīng)歸還員外。”樵夫怕了,把員外的話告訴了妻子。
香茹姑娘安慰樵夫說:“你去對他們說,只要員外能告訴我,太武山方圓有幾里?山上的樹木有幾根?山中白兔有幾只?若能數(shù)得出,我便主動上門。”樵無聽了,膽子壯了起來,將香茹姑娘的話轉(zhuǎn)告了那些爪牙,爪牙就將情況察告了員外。
員外聽了,認為香茹姑娘不是好惹的,不敢輕舉妄動。但他又不甘心,但揑造了個罪狀,到縣衙門告了樵夫一狀。一天早晨,天剛蒙亮,樵夫正準備上山打柴。剛到門前,就聽到外面急劇的狗吠聲和雜亂的腳步聲,緊接著“嘭”地一聲,門被砸開了,沖進來一群衙役,不容分說地將樵夫押走了。
樵夫被縣太爺發(fā)配充軍,流落到一個孤島上。香茹思夫悲痛萬分,眼淚哭干了,嗓子哭啞了。從那以后,不管刮風(fēng)下雨,每天天剛亮,她就跑到太武山巔,遙望著丈夫流落的方向,巴望著丈夫能從遙遠的孤島插翅飛到自己的身旁??伤f萬沒有想到,丈夫早已被壞人暗中處死了。
不久,員外便派爪牙登門討親,香茹見來勢洶洶,便心生一計,對眾爪牙說:“請轉(zhuǎn)告員外,允許我在太武山巔立名建塔,塔成之日,始來娶親。”員外聽后欣然答應(yīng),立即派人大興土木,不久塔即建成。隨后,帶著花轎、樂隊直朝眷方家門闖來。
香茹見狀,直奔山巔,沖進石塔,攀上塔頂,遙望孤島,恨不得化為一片云,隨風(fēng)朝到丈夫的身旁。這時,忽聽鼓樂聲聲逼近,她便縱身跳下石塔,鮮血四外飛濺,染遍了石壁。
隔年,在香茹血灑之處,長出無數(shù)青翠幼苗,婷婷玉立,芳香撲鼻,嚼之甘味潤喉,頓覺舌床生津,具有清涼止渴、利水解暑之功效。因這種幼苗只在香茹鮮血飛濺的巉巖絕壁中生長,為懷念這位美麗賢惠的姑娘,后人將這種草命名為:“太武香茹”。
發(fā)熱散寒藥——香薷
性味歸經(jīng)
辛,微溫。歸肺、脾、胃經(jīng)。
功效應(yīng)用
發(fā)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性狀鑒別
本品長30~50cm,基部紫紅色,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直徑1~2mm,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4~7cm;質(zhì)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后呈長卵形或披針形,暗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疏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苞片寬卵形,脫落或殘存;花萼宿存,鐘狀,淡紫紅色或灰綠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堅果4,近圓球形,具網(wǎng)紋,網(wǎng)間隙下凹呈淺凹狀。氣清香而濃,味微辛而涼。
主治病證
1、風(fēng)寒感冒
本品辛溫發(fā)散,入肺經(jīng)能發(fā)汗解表而散寒;其氣芳香,入于脾胃又能化濕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風(fēng)寒感冒而兼脾胃濕困,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重,無汗,脘滿納差,苔膩,或惡心嘔吐,腹瀉者,可收外解風(fēng)寒、內(nèi)化濕濁之功。該證多見于暑天貪涼飲冷之人,故前人稱“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常配伍厚樸、扁豆,如香薷散(《和劑局方》)。
本品辛散溫通,外能發(fā)汗以散肌表之水濕,又能宣肺氣啟上源,通暢水道,以利尿退腫,多用于水腫而有表證者。治療水腫、小便不利以及腳氣浮腫者,可單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術(shù),如深師薷術(shù)丸(《外臺秘要》)。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發(fā)汗之力較強,表虛有汗及暑熱證當(dāng)忌用。
香薷妙用
《本草綱目》載:“世醫(y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
1、香薷粥
主料:香薷10克、大米100克、白糖(或紅糖、冰糖)適量。
做法:將香薷擇凈,加清水煎成汁,再加入大米煮粥,快要煮熟時加糖調(diào)味即可。每天可吃1~2次,連吃3~5天。
藥用價值:發(fā)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適用于夏季外感于寒,內(nèi)傷暑濕所導(dǎo)致的感冒、水腫、小便不利等情況。
2、荷葉香薷湯
主料:香薷10g,荷葉10g(鮮荷葉30g),陳皮10g,薄荷5g。
做法:先將香薷、荷葉、陳皮三味藥煎煮30分鐘左右,再加入薄荷煮5分鐘,取汁后加入白糖便可當(dāng)茶飲服用。
藥用價值:消暑理氣,祛濕解表。荷葉香薷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