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家族成員眾多,有人參、黨參、太子參、沙參(南、北)、西洋參、丹參……雖然都是參,但它們的特色及藥效區(qū)別可大著呢,而不同體質(zhì)的人又有不同的吃法。當中有何講究,且聽小編為您一一道來。
雖然都叫“參”,但功效各不同
如何用“參”才能補得其所?當然要了解各類參的特性,才能知“參”善用。
1、人參
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干燥根。味甘微苦、性溫,是“補氣之圣藥,活人之靈苗”。
野生者為“山參”,山參經(jīng)曬干,稱“生曬山參”,無溫燥之性,大補元氣,為參中之上品,但資源少,價值昂貴。
栽培者為“園參”,園參經(jīng)曬干或烘干,稱“生曬參”,其性較平和,不溫不燥,既可補氣,又可生津,適用于扶正祛邪,增強體質(zhì)和抗病能力。園參蒸制后,干燥,稱“紅參”。紅參具有溫補的作用,補氣中帶有剛健溫燥之性,長于振奮陽氣,適用于急救回陽。
還有一種人參叫高麗參,出產(chǎn)于朝鮮半島,其參味較一般人參要濃,氣香濃郁。
總的來說,人參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益血、安神增智之功效。人參對于高血壓病、心肌營養(yǎng)不良、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黨參
黨參味甘性平,入脾、肺經(jīng),為補氣養(yǎng)血之佳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它適用于體質(zhì)虛弱,氣血不足,以及病后產(chǎn)后體虛者,表現(xiàn)為脾胃氣虛,面色萎黃,頭暈心悸,四肢乏力,食少便溏,肺氣不足,氣短,虛喘咳嗽,易于感冒等人群服用。
黨參不同于人參。但從藥效來看,黨參功效與人參相似,故被稱為人參的“兄弟”。黨參因其藥力平和,量多價廉,更適用于日常保健。
3、沙參
沙參有補而不燥的特點。沙參屬補虛藥,味甘,善補五臟之陰,尤其擅長補益肺、胃之陰。
中醫(yī)認為,沙參適用于陰虛肺燥或熱傷肺陰所致的干咳痰少,咽喉干燥等癥及溫熱病熱傷胃陰或久病陰虛津虧所致的口干咽燥,舌紅少苔,大便干結等癥。
在嶺南地區(qū),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煲“清補涼”湯,里面就含有沙參。
4、丹參
丹參是活血祛瘀的佳藥,藥用歷史悠久,適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閉經(jīng)、產(chǎn)后瘀滯腹痛、瘡瘍腫毒及跌打損傷等癥。在中醫(yī)界有一句名言:“一味丹參,氣死名醫(yī)”,將丹參推至崇高的地位。甚至認為一味丹參有“四物之功”(四物指四物湯,由熟地、當歸、白芍、川芎組成)。
5、西洋參
西洋參亦稱“花旗參”,原產(chǎn)于美國和加拿大。中醫(yī)認為,西洋參對氣虛而陰津耗傷有熱者最適宜,主治陰虛發(fā)熱、咳嗽、咳血、虛火牙痛、口渴津少等癥。
6、太子參
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干燥根莖,又名孩兒參、童參、四葉參、四葉菜、米參等。
中醫(yī)認為,太子參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功效,用于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后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癥。
參類大PK
在這么多“參”之中,人參最金貴。但最貴的是否就是最好的呢?當然不是。最關鍵是先辨清自己的體質(zhì),各取所需。
黨參VS人參
黨參常作為人參的代用品以治療氣虛癥,為臨床常用的補氣藥。黨參性味甘平,作用緩和,藥力薄弱,古方用以主治輕癥和慢性疾病患者,而急癥、重癥仍以人參為宜。
黨參不具有人參益氣救脫之功,凡元氣虛脫之癥,應以人參急救虛脫,不能以黨參代替。此外,人參長于益氣助陽,安神增智,而黨參兼有補血之功。
沙參VS人參
沙參可作為人參的代用品入藥,“肺寒者用人參,肺熱者用沙參代之,取其味甘也”。但沙參的補與人參的補不同。沙參性寒,補五臟之陰,以補益陰津為主,適合怕熱、煩躁、口燥咽干、小便黃、大便干結、形體消瘦等虛熱體質(zhì)之人,屬于清補的范疇。
人參性溫,補五臟之陽,以補益氣為主,適合怕冷、疲倦懶言、動則汗出、口淡、小便清長等虛寒體質(zhì)之人,屬于溫補的范疇。有些人長期肺氣虧虛,容易感冒,使用人參、黨參等補益后容易上火,這些人就可以用沙參代替進補。
西洋參VS人參
西洋參形似人參,但效有異。人參藥性溫熱,適用于倦怠乏力、怕冷、手腳發(fā)涼等氣陽兩虛癥患者。
而西洋參藥性寒涼,具有補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的功效,適用于倦怠乏力、氣陰不足、陰虛有熱的氣陰兩虛癥患者。
西洋參與人參都能補氣,但人參溫,西洋參涼,故不適合用人參進補的人,也可以使用西洋參。
太子參VS人參
太子參功效似人參而力薄,能補脾肺之氣,兼能養(yǎng)陰生津,其性略偏寒涼,屬補氣藥中的清補之品。
與人參相比,太子參雖然藥力不及,但具有補而不燥的特點。
比如,脾胃虛弱之人初用補劑,服用人參恐藥力過猛,改用太子參則大可放心。
虛癥患者夏季服用補藥,恐天氣炎熱夾雜藥力引動內(nèi)火,而太子參清補扶正,則不會有此弊害。
氣陰不足而又血壓偏高之人使用太子參可改善癥狀,且不會引起血壓升高。
太子參VS西洋參
西洋參與太子參均為氣陰雙補之品,均具有益脾肺之氣,補脾肺之陰,生津止渴之功。但太子參性平力薄,其補氣、養(yǎng)陰、生津與清火之力皆不及西洋參。
凡氣陰不足之輕癥、火不盛者及小兒,宜用太子參,氣陰兩傷而火較盛者,當用西洋參。
健脾益肺,養(yǎng)血生津。
健客價: ¥43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nèi)熱消渴。
健客價: ¥5健脾補肺、益氣生津。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肺虛喘咳、氣短自汗、氣微兩虧諸證。用于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nèi)熱消渴。
健客價: ¥99請按產(chǎn)品說明書或在醫(yī)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健客價: ¥90益氣,養(yǎng)陰生津。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自汗。
健客價: ¥5.8益氣,養(yǎng)陰生津。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自汗。
健客價: ¥10.5具有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瘕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瘡瘍腫痛。
健客價: ¥26益氣,養(yǎng)陰生津。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自汗。
健客價: ¥8.13健脾胃,補肺腎,補中益氣,益精助陽,止咳定喘。用于脾胃虛弱,肺氣不足,體倦乏力及虛勞喘咳等癥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286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氣不攝血,崩漏下血。
健客價: ¥148益氣,養(yǎng)陰生津。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自汗。
健客價: ¥17消炎止痛,愈瘡瘍、除黃水。用于痹病,“岡巴”病,四肢關節(jié)紅腫疼痛,伸屈不利,濕疹,牛皮癬,陷蝕癬,癘痛,亞瑪蟲病及麻風病。
健客價: ¥92抗菌消炎。用于痤瘡,扁桃腺炎,外耳道炎,癤,癰,外傷感染,燒傷感染,乳腺炎,蜂窩組織炎,骨髓炎等。
健客價: ¥30請按產(chǎn)品說明書或在醫(yī)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健客價: ¥60調(diào)節(jié)血脂、耐缺氧。
健客價: ¥288抗菌消炎。用于痤瘡、扁桃腺炎、外耳道炎、癤、癰、外傷感染、燒傷感染、乳腺炎、蜂窩組織炎,骨髓炎等。
健客價: ¥24益氣,養(yǎng)陰生津。 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自汗。
健客價: ¥10.5益氣,養(yǎng)陰生津。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自汗。
健客價: ¥7活血化瘀,鎮(zhèn)靜安神。用于冠心病引起的心絞痛,胸悶及心悸等。
健客價: ¥9.9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氣不攝血,崩漏下血。
健客價: ¥148益氣,養(yǎng)陰生津。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自汗。
健客價: ¥7.5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癥見胸悶、心前區(qū)刺痛;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9.9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癥見胸悶、心前區(qū)刺痛;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27.5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氣不攝血,崩漏下血;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健客價: ¥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