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運動神經(jīng)元病變,以上肢痿證為主,虛實寒熱不明顯者,該如何辨證?是屬肝腎陰虛嗎?
答:上肢痿證很少有肝腎陰虛的,因為肝主筋,腎藏精生髓主骨,腰為腎之府,膝為筋之府,故肝腎虛弱、精血虧虛者均有腰膝酸軟癥狀。
上肢痿證往往是兩種情況:虛者為脾胃虛,實者為經(jīng)絡不通。因脾主四肢,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脾胃虛則氣血不足而不能充養(yǎng)肌肉故成痿證;風濕之邪客于經(jīng)絡,以致經(jīng)絡閉阻、氣血不達亦可成痿。我的秘方黃芪蟲藤飲是治后者的驗方,其中五蟲(地龍、僵蠶、全蝎、蜈蚣、烏梢蛇)可祛風通絡,五藤(雞血藤、海風藤、絡石藤、忍冬藤、鉤藤)可活血、祛風濕而通絡,加黃芪則是受補陽還五湯啟發(fā),益氣以行血。
問:消風散、烏蛇消風散、紫紅消風散、消風敗毒散、枇杷清肺飲、五味消毒飲幾首方劑治療風疹、濕疹時的運用要點如何?
答:凡風疹塊、風疹、濕疹、瘡疹均突出皮膚。風疹塊表現(xiàn)為成塊的皮膚瘙癢或劃痕癥;風疹為疹點,嚴重者為瘡疹;濕疹癢甚,抓破流水、糜爛?!夺t(yī)宗金鑒》中記載有特殊濕疹,名“四彎風”,乃“濕熱傷胃,患于肌膚”。
風疹塊和風疹乃風熱所致,主方為消風散。消風散基本方實為吳鞠通治療暑溫加濕的白虎加蒼術湯,再加入蟬衣、牛蒡子、荊芥、防風等祛風藥以及少量活血藥而成。若風疹塊和風疹顏色紫黑,夜甚晝輕,遇風則甚而熱象不顯,時間較長者,乃風熱傷血絡,血絡瘀阻,用烏蛇消風散。其中有赤芍、丹參、牡丹皮,其消風、祛瘀能力較消風散強。
紫紅消風散是我自創(chuàng)的,即消風散加紫草、紅花,紫草清熱解毒消瘡,紅花活血化瘀,用于風疹塊和風疹反復發(fā)作、多年不愈,以熱為主,兼有瘀阻者。濕疹用萆薢滲濕湯加苦參。
五味消毒飲用于一般瘡疹,火象不顯者。消風敗毒散和枇杷清肺飲用于治療面部痤瘡。以風熱為主或風熱夾濕,表現(xiàn)為色紅、癢甚或腫者,用消風敗毒散。此方可清上焦風熱,還有利水作用,故又可治水痘。若面瘡色紫,擠出白脂粒,則加三棱、莪術,或加牡丹皮、赤芍;若便秘,則加酒大黃。
問:請問甘露消毒丹、丹梔逍遙散在肝病中的運用?
答:肝病很復雜,有急、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急性肝病黃疸期必有濕熱,應分清主次清濕熱,除濕之法是利小便,清熱之法是通大便。若以濕為主用茵陳四苓散,以熱為主用茵陳蒿湯,若患者大便溏,則不用茵陳蒿湯,改用梔子柏皮湯。
慢性肝病患者,若濕熱并重,以熱為主,表現(xiàn)為轉(zhuǎn)氨酶升高,口苦,胸悶,舌苔黃膩,則用甘露消毒丹。無咽痛可去射干,濕不重且不嘔者,改白蔻仁為苡米。慢性肝病者,若以濕為主,表現(xiàn)為轉(zhuǎn)氨酶升高,口不苦,舌苔白膩,則用三仁湯。若癥狀不顯,轉(zhuǎn)氨酶不高,僅見疲乏,脅痛,食納不佳,口不苦,舌苔不膩,則用丹梔逍遙散。
肝硬化患者,若表現(xiàn)為腹脹,水腫,尿少,常用二金湯合茵陳四苓散;若水腫嚴重,則用二金湯合五皮飲;若四肢瘦弱,腹大如鼓,疲乏較甚,乃虛實夾雜,濕熱壅塞,其中以熱為主者,用中滿分消丸,以濕為主者,用胃苓湯。
肝病的基礎是濕熱,但肝硬化亦有以瘀為主者。因肝藏血,濕熱傷肝,亦可致肝脈瘀阻或水瘀互結(jié),表現(xiàn)為腹大如鼓,青筋暴露,蜘蛛痣,或黑疸(膚色黑而黃,目睛黃)。應利水化瘀、清濕熱,主方為調(diào)營飲。此病治療需慎重,時間較長,后期需扶正祛邪,勿操之過急。
問:關于中風的治療,請您講解一下。
答:中風應首辨病位:中經(jīng)絡者,病在四肢、面部,表現(xiàn)為半身不遂,面癱,甚則舌謇語澀。中臟腑者均有昏迷,兼有中經(jīng)絡的癥狀,又分為閉證和脫證。其中,猝倒無知,牙關緊閉,痰涎上涌,雙手固握者為閉證;口開目合,手撒,遺尿,汗出如珠,聲如鼾睡者為脫證。
治療方面,中臟腑者病死率較高,閉證宜開竅醒腦,用滌痰湯送服至寶丹,或麝香。根據(jù)西醫(yī)的觀點,中風是瘀血阻塞,但據(jù)我臨床所見,90%的中風都是因為痰。中醫(yī)認為痰瘀互阻,但首要是化痰。我贊同朱丹溪所說的中風以“治痰為先”,因痰在氣分,瘀在血分,衛(wèi)、氣、營、血,層層深入,若先化瘀血,則引狼入室,故用滌痰湯加麝香。脫證宜固脫,用參附湯。中經(jīng)絡者,根據(jù)不同主癥而治。
問:治療痿證的常用方劑,如“虎潛丸”、“五痿湯”、“加味金剛丸”等各自的運用要點是什么?
答:痿證是難治病,《內(nèi)經(jīng)》認為其病因有三:①五臟氣熱,即肺氣熱、肝氣熱、心氣熱、腎氣熱、脾氣熱。②肺熱葉焦,“五藏因肺熱葉焦,發(fā)為痿躄”。③陽明胃虛,“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內(nèi)經(jīng)》最早稱痿證為“痿躄”,躄即四肢痿廢不用,后世醫(yī)家有將其稱之為“癱痿”者,但臨床常見者為兩足痿廢,此病為慢性病,臨床治愈率較低。
《醫(yī)宗金鑒》講了兩種痿證,為臨床最常見者:一為肝腎陰虛致痿,其特點除兩足痿廢不用外,有足心發(fā)熱,兩腿時煩熱,舌苔薄黃,脈細數(shù)。主方為虎潛丸。二為濕熱致痿,其特點是兩腿痿弱,并有酸重感,甚則兩足浮腫,舌苔黃而膩。主方是加味二妙散。此方我亦常用來治濕熱痹證,效果很好,治痹證時不用龜板,治痿證時用龜板。
五痿湯出自《醫(yī)學心悟》,其理論源自“治痿獨取陽明”,其基本方為四君子湯,主治脾胃虛弱,但又加黃柏、麥冬、苡米,針對五臟氣熱。此方針對《內(nèi)經(jīng)》所謂“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效果很好。此外,還有張錫純的振頹湯,其效果不如五痿湯,故很少用。
加味金剛丸是古人的經(jīng)驗方,是在原《保命集》金剛丸(萆薢、肉蓯蓉、菟絲子、杜仲)基礎上加巴戟天、天麻、僵蠶、全蝎、木瓜、烏賊骨、馬錢子等而成。我很少用烏賊骨,馬錢子有劇毒,也不用,此方不用馬錢子效果也很好,能強筋骨、祛風濕、通經(jīng)絡,可治中風、小兒麻痹證及風濕等所致的癱瘓,特別是兼有痙攣、麻木或關節(jié)變形的長期癱瘓。
另外,我還要補充解釋關于“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今人論及痿證的治療,均引用此話,以致很多人誤以為治療痿證“獨”用治陽明一法即可,實則大錯,歷代醫(yī)家中亦有犯此錯者,如張志聰、陳士鐸等。“治痿獨取陽明”來源于《素問·痿論》:“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張景岳指出,文中“論言”二字是指《靈樞·根結(jié)》所言:“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開折則肉節(jié)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
從上文可知,治痿獨取陽明是指針刺取穴而言,是以太陽、陽明、少陽三經(jīng)比較而言,如暴病者取之太陽而不取陽明、少陽;痿疾者取之陽明而不取太陽、少陽;并非所有痿證只取陽明,否則如何解釋虎潛丸、加味金剛丸、加味二妙散等治痿良方?
李中梓還講過有瘀血成痿者。我曾經(jīng)治療過一位老人,兩小腿硬腫而色黑、痿廢不用,西醫(yī)所謂脈管炎,即是瘀血成痿者。痿證該如何治療呢?《素問·痿論》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diào)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此乃痿證的針刺療法,即應辨虛實、調(diào)經(jīng)脈,并分四時而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