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所述常見拳病的原因,是我從二十幾年的傳功授拳實踐整理而得,由于各人的實際情況不同,所以說不一定完全能對號入座,僅供初學者參考吧。
1-10
1、盤架時拳勢身癱。
拳病主要原因:是腰脊過于松懈。
2、盤架時拳勢身傾。
拳病主要原因:是前胯后胯過于松懈。
3、盤架時拳勢手上動作不是松懈就是僵緊。
拳病主要原因:沒能節(jié)節(jié)貫串的松出去。手松開了以后畢竟是變大,而不是縮小。縮小了的手不是懈就是緊,它是局部的松,而不是整體的松。
4、盤架時身體站立或進退步不穩(wěn)。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膝部過于松懈;二是腳腕(踝關節(jié))過于松懈。
5、弓步實腿膝蓋接近腳尖甚至超出腳尖。
拳病主要原因:是松腰松胯不到位,松沉往下的勁力逼到膝蓋弓出去而落不下腳底。
6、虛步、半馬步的后實腿跪膝夾襠。
拳病主要原因:后足尖向內扣得過多。后足尖的最恰當夾角為45度,而且膝尖宜與足尖一致,否則就容易造成跪膝夾襠,影響下盤的沉穩(wěn)和虛實轉換。
7、拳勢下盤松開下沉甚微,感到想松腰垂不下、想松胯塌不下、想松尾閭墜不下。
拳病主要原因:是腰、胯、尾閭的松柔度不夠好,還較僵硬。只知道松腰塌胯、尾閭下墜的練法還不行,還要把腰、胯、尾閭的松柔基本功練到位才能與之配套。師爺雅軒公對此指出:“練柔是太極拳的初步功夫。”
8、行拳不勻甚至勁斷勢滯。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腰胯未夠松活,不能做到腰胯帶動四肢;二是呼吸配合動作不好;三是行拳運功的意念過重;四是行拳速度過慢。
9、“下勢”蹲下較費力,年紀偏大者甚至蹲不下去。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不曉松開腰胯帶動下肢下蹲;二是不知放松膝部要虛實才行。
10、下盤不夠穩(wěn)固的身體前俯、臀部后突過多的拳勢。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臀部后突超過腳跟;二是不曉松腰;三是壓死胯。
11-20
11、下盤不夠穩(wěn)固的身體后仰的拳勢。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不曉松腰;二是前腿之胯根內收不到位。
12、不是低頭前傾就是抬頭后仰。
拳病主要原因:脖頸松懈,身法沒有“虛領項勁”或是“虛領項勁”不到位。頭部的位置與任何動作都影響和改變身體的重心與穩(wěn)定,“虛領項勁”就能避免頭部位置的錯誤。
13、提腳上前一步不是搶步太快就是砸腳太重。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站樁的功底還差一點;二是不曉松腰松胯的帶動虛腳上前落地;三是誤解“先求開展”的內涵,為求身低步大的“開展”而造成硬力蠻勁的動作較多。
14、諸如“掤手上勢”轉“攬雀尾”、“右摟膝拗步掌”轉“左摟膝拗步掌”,通過松腰扣胯的腰胯轉動帶不起虛腳離地。
拳病主要原因:是虛實不分的造成雙重所致,虛腳形虛內不虛,還有較重的分量留在腳掌、腳趾墜于地面。
15、盤架練到諸如“單鞭”、“倒攆猴”等側弓步、半馬步的拳勢,虛實轉換時下盤不大穩(wěn)定,甚至身體有點搖晃。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前后兩腳的橫向寬距過小,甚至兩腳站成一條線,這樣的底面積過小,造成下盤不夠穩(wěn)定;二是不曉用腰胯帶動轉換虛實,或者是松腰、松胯、松膝不到位。
16、如“搬攔捶”的一拳打出去,再如“摟膝拗步”的一掌推出去,手臂沒有沉甸甸的感覺。
拳病主要原因:是一拳打出去、一掌推出去的意念太重,腰、肩、胸、肘松不了,造成含胸拔背、沉肩墜肘不到位。
17、如“摟膝拗步”的一掌推出去,勁行至腕關節(jié)就打住出不去了。
拳病主要原因:是節(jié)節(jié)貫串的松開不到位,坐腕太過而把腕關節(jié)坐死了。
18、練拳時聳肩抬肘。
拳病主要原因:是未能做到沉肩墜肘、松腰塌胯。
19、板胸、肩背緊張,如負重擔。
拳病主要原因:對沉肩墜肘的意念過重,使拙力硬壓肩關節(jié)、肩胛骨往下,這樣練法的“沉肩墜肘”容易因沉至緊。殊不知壓肩會使肩關節(jié)閉合,氣上浮,有憋氣的感覺。
20、沉肩墜肘時夾腋窩或肘貼肋。
拳病主要原因:肩關節(jié)未能松開。夾腋窩和肘貼肋都使肩關節(jié)收緊,不但影響了肩關節(jié)的松活,還影響了肩胛骨的松沉。沉肩墜肘時應注意“松肩張肘”,腋窩虛虛松開,肘與肋之距不少于一個拳頭。
21-30
21、行拳呼吸不暢甚至不舒服。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胸膛不夠松;二是小肚、腰背松不了;三是氣沉丹田的意念過重。
22、諸如“倒攆猴”轉“斜飛勢”、“扇通臂”轉“翻身撇身捶”、“右玉女穿梭”轉“左玉女穿梭”這類大幅度轉動身體的拳勢出現勁斷勢滯甚至不穩(wěn)。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腰腿功力還差一點而造成下盤不夠實;二是不曉松腰帶動虛腳提起;三是轉胯不夠活;四是手上動作本力較大而造成上肢不夠虛。
23、諸如“蹬腳”、“金雞獨立”單腳站立不穩(wěn)。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上肢、下肢動作不協調;二是松腰塌胯的沉勁和虛領頂勁的對拔松開不夠分明;三是神、意配合不到位,比如:眼看前面左腳蹬出去,左手意念又往前面松開;應是眼看前面左腳蹬,右手意念往后面松開,這是神意不同位的練法,有助于身體動作的平衡處理。
24、行拳時弓步后腳“丟跟”。弓步后腳蹬出去時腳掌不移中心位的碾擰腳跟的動作稱“丟跟”。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不明吃勁點在腳底何處,是在腳跟啊還是在腳掌?二是練法不規(guī)范或不得要領,較好的練法是腳跟不移中心位的把腳掌往內碾轉。
25、練時拳意不上手。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不夠穩(wěn)靜;二是身勢不松;三是上下不隨;四是呼吸不自然;五是內外不合。
26、練拳時手指或手掌涼。
拳病主要原因:氣血沒有到達手指梢節(jié),還是放松的不夠,最主要是肩部太緊。如果肩部松了,就會感覺到手指發(fā)麻,手掌發(fā)重,這時候就是氣血到了梢節(jié),自然就會掌心溫暖乃至發(fā)熱,手指或手掌就不涼了。
27、練拳時手掌像舞臺演戲的蘭花手或者五指撐張如虎爪。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有意無意的造作或者過于用勁;二是未能做到自然放松的舒指展掌,這樣不但會影響手上節(jié)節(jié)貫穿的放松,還會影響身體其他部位節(jié)節(jié)貫穿的放松。比如食指不放松,手掌就松不下去,手掌不松,腕難以松弛;腕不松,前臂難以放松,再接下來影響到松胸、松肩、墜肘。
28、“單鞭”的勾手不是手指散開就是變成了鶴嘴。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五指沒有收屈捏攏在一起;二是五指收屈并攏了,但沒有向內吊腕,使指尖下垂,勾手的勁點之一在腕根。
29、練拳時不是目光呆滯就是有意無意的東張西望。
拳病主要原因:一是不夠穩(wěn)靜,尚有較多雜念;二是不知眼神如何配合動作,眼神是拳勢的先行官,比如:欲向前方發(fā)勁時就要先看前方,身手動作接著跟隨眼神而去。
30、有時練拳感到胸腹部不適。
拳病主要原因:過于想找氣沉丹田的感覺、內氣運行的感覺、使用意念的感覺。
磺胺類藥屬廣譜抗菌藥,但由于目前許多臨床常見病原菌對該類藥物耐藥故僅用于敏感細菌及其他敏感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前粪奏?不包括該類藥與甲氧芐啶的復方制劑)的適應癥為:1.敏感腦膜炎球菌所致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治療和預防。2.與甲氧芐啶合用可治療對其敏感的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和其他鏈球菌所致的中耳炎及皮膚軟組織等感染。3.星形奴卡菌病。4.對氯喹耐藥的惡性瘧疾治療的輔助用藥。5.為治療沙眼衣原
健客價: ¥16近年來由于許多臨床常見病原菌對本品常呈現耐藥,故治療細菌感染需參考藥敏結果,本品的主要適應癥為敏感菌株所致的下列感染。(1)大腸埃希桿菌、克雷伯菌屬、腸桿菌屬、奇異變形桿菌、普通變形桿菌和莫根菌屬敏感菌株所致的尿路感染。(2)肺炎鏈球菌或流感嗜血桿菌所致2歲以上小兒急性中耳炎。(3)肺炎鏈球菌或流感嗜血桿菌所致的成人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4)由福氏或宋氏志賀菌敏感菌株所致的腸道感染、志賀菌感染。
健客價: ¥12近年來由于許多臨床常見病原菌對本品往往呈現耐藥,故治療細菌感染時需參考藥敏結果,本品的主要適應癥為敏感菌株所致的下列感染。 1.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腸桿菌屬、奇異變形桿菌、普通變形桿菌和莫根菌屬敏感菌株所致的尿路感染。 2.肺炎鏈球菌或流感嗜血桿菌所致2歲以上小兒的急性中耳炎。 3.肺炎鏈球菌或流感嗜血桿菌所致的成人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 4.由福氏或宋氏志賀菌敏感菌株所致的腸道感染、
健客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