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燥濕殺蟲。主赤白痢疾;鼻衄;崩漏;血痔;寒熱溫瘧;帶下;陰癢;濕疹;瘰疬;癰瘡;眼目赤痛。用于熱毒血痢,陰癢帶下,阿米巴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事項
虛寒瀉痢忌服。
炮制方法
一、凈制除去除質(《藥典85》)。
二、切制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藥典85》)。
三、炮炙
制炭制白頭翁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內呈黑褐色為度,噴灑涼水適量,滅盡火星,取出,晾1夜(《河南》)。
生理特性
白頭翁,又名:奈何草(《吳普本草》),粉乳草、粉草、白頭草(《履巉巖本草》),老和尚頭、老冠花、老姑草、毫筆花、耗子尾巴花、貓爪子花、菊菊苗、老翁花、山棉花根。
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長柔毛。主根較肥大。葉根出,叢生,花期時較小,果期后增大;葉柄長,基部較寬或成鞘狀;3出復葉,小葉再分裂,裂片倒卵形或矩圓形,先端有1~3個不規(guī)則淺裂,上面綠色,疏被白色柔毛,下面淡綠色,密被白色長柔毛?;ㄏ热~開放,單一,頂生;花莖根出,高10余厘米;總苞由3小苞葉組成,苞葉通常3深裂,基部愈合抱莖;花直徑3~4厘米,花被6,排列為內外2輪,紫色,瓣狀,卵狀長圓形或圓形,長3~3.5厘米,寬約1.2~1.5厘米,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數(shù),長約為花被的1/2,花藥基著,黃色;雌蕊多數(shù),花柱絲狀,密被白色長毛。瘦果多數(shù),密集成頭狀,花柱宿存,長羽毛狀。花期3~5月。果期5~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