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及東北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性狀鑒別
本品多皺縮成團(tuán)。主根長圓錐形,直徑1~3mm;淡黃棕色,有細(xì)縱皺紋。葉基生,灰綠色,展平后葉片呈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6cm,寬1~2cm;先端鈍,基部截形或稍心形,邊緣具鈍鋸齒,兩面有毛;葉柄細(xì),長2~6cm,上部具明顯狹翅。花莖纖細(xì);花瓣5,紫堇色或淡棕色;花距細(xì)管狀。蒴果橢圓形或3裂,種子多數(shù),淡棕色。氣微,味微苦而稍黏。
性味歸經(jīng)
苦、辛,寒。歸心、肝經(jīng)。
性能特點(diǎn)
本品苦寒清泄,入心、肝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善治療瘡腫毒、癰疽發(fā)背、丹毒、乳癰、腸癰,兼治目赤腫痛及毒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