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行
寒食節(jié),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一兩天。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掃墓,祭奠先人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共識。但在古時候,“行人欲斷魂”的日子是寒食而非清明。
鄉(xiāng)村的老人們都知道一句俗語:“一百零五,上墳添土。”這里的“一百零五”,就是指自冬至日數(shù)起第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的前一天去掃墓,這一天也叫“小寒食”。而清明這天叫“清明日”或“大寒食”。
蘇東坡在《寒食帖》里也有“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的句子。烏鴉與紙錢的意象,也說明古時民間的習俗上,寒食節(jié)是掃墓的日子。
寒食與清明前后相繼,但是主題并不相同。
寒食側重的是祭奠先人,懷悼舊亡。而清明卻是清身明心,求新護生。
唐代曾經(jīng)以政令的形式,將掃墓固定在寒食節(jié),但是到了后來,隨著時代變遷,寒食漸漸與清明合二為一,清明把寒食掃墓祭祀的習俗收歸名下。寒食節(jié)也就漸漸不為人知。
寒食立
唐朝詩人有言:“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以寫當時寒食節(jié)禁火之嚴。相傳寒食節(jié)天下禁火,冷食三日,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出逃。在流亡期間,介子推不離左右,忠心耿耿。重耳(晉文公)執(zhí)政后,大賞群臣,介子推卻不愿出來做官,隱居山林。
他認為自己只是盡到了臣子的本分,對于封賞堅辭不受。晉文公卻不答應,放火燒山,想要逼出他。結果介子推寧死不出,被活活燒死。
晉文公為了紀念他,訂立寒食節(jié)。在這熙熙攘攘的紅塵中,用沒有煙火氣的寒食來紀念介子推,以讓后人知曉只為大義,不為名利的品格。
立人先立德。只有把品德立起來,才能明白大義,不戀名利,踏踏實實地,成為一個立得住的人。這是祭奠之外,寒食的另一層含義。
寒食歸
寒食節(jié)還有一個來歷,古時候人們鉆木取火,生火困難,需要保留火種。
但是清明時節(jié),空氣干燥,保留的火種極容易引發(fā)火災。于是人們在這天把上一年的火種全部熄滅,過幾天再鉆燧出新火。在無火的日子里,人們只能吃冷食。
唐代詩人韋莊有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描述了寒食禁火,清明取火的現(xiàn)象。
人們習慣以此作為新生活的開始。滅火的這段時間里,更像是一場儀式,它意味著過去一年生活的結束與總結,在外的游子也一般在這一天回家祭祖歸宗。
仿佛一切都是回到原點。
寒食禁火,是回到人類沒有火的時刻,人們在寒食里,明白了火的意義,以此懂得了感恩與珍惜。
寒食祭祀,回到祖先墓前,祭祀自己的祖先,感受自己的血緣,以此知道紅塵中漂泊的自己,其實有一個故鄉(xiāng),有一個來處。
而這一切的回歸,都是為了更好的出發(fā)。
就如同前面所說的,寒食側重的是懷悼舊亡,而清明卻是求新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