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是研究道學原理的重要圖象之一。按道學的觀點,“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下一切有形有質(zhì)的東西(有極圖)都來自于無形無象(無極圖),當有極圖被無極圖化生的同時,“有”“無”相生,于是,代表著“玄”的太極圖也就應運而生了。所以很多解道者就直接把有極圖省略掉,而直言“無極而太極”。
在太極圖中的黑白部分,代表著陰陽(有無),及陰陽的相生相反、對立統(tǒng)一和其運動變化規(guī)律。太極這個實體是生生不息的,即宇宙無時不刻都在運動,動則產(chǎn)生陽氣,動到一定程度,便出現(xiàn)相對靜止,靜則產(chǎn)生陰氣。如此一動一靜,陰陽之氣互為其根,運轉(zhuǎn)于無窮。太極圖的白色部分的黑點和黑色部分的白點,代表著宇宙萬物在無限發(fā)展中的分化,即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不是絕對的。而太極圖中間的“S”線,則反映了萬物的曲線波動性、螺旋升降性、陰陽執(zhí)中性。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后,緊接著就馬上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觀點。老子認為:“道”動而變成一個“一”,這個“一”就是無極圖,也就是陽。陽動而陰隨,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一體之兩面”,于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在老子看來,萬物都是“負陰而抱陽”的,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具有陰陽、有無、正反的兩面。“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后之相隨”(《道德經(jīng)?第二章》)。這個規(guī)律,就是“道”,故“恒也”。但是,陰陽兩極卻都是活動的,互為轉(zhuǎn)移、滲透、貫穿、變化的。當有極圖和無極圖化生,陰陽定位立序后,自然就產(chǎn)生變化更替和盈虛消長,這個變化的本身,就是“可道”。太極動而天旋地轉(zhuǎn),日月循環(huán)、寒暑更替,四時的生長化收藏,即萬物的生長規(guī)律,無不包含陰陽交替之中。“茫茫天數(shù)自有玄機”,無極圖和有極圖的依陽交合的無窮變化之道,被老子歸納總結(jié)為“玄”——同謂之玄。
“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之道和陰陽之理,是上古社會華夏的智慧先哲們認識和掌握宇宙萬物大自然生發(fā)規(guī)律的大綱要,是產(chǎn)生一切思想文化(數(shù))和方法技術(術)的源泉?!饵S帝內(nèi)經(jīng)》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萬變不離陰陽,而陰陽兩儀作為太極圖之中產(chǎn)生出來的互體,會以不同儀式、模式、圖式、形式、客儀、事宜的涵義而存在。例如:
陰儀:靜、黑、雌、柔、正、偶、刑、關、海、冷、散、無、死。
陽儀:動、白、雄、剛、奇、單、德、開、陸、熱、集、有、生。
中國傳統(tǒng)的陰陽精微《素問?陰陽離合論》中說:“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其要一也。”無與有、眾與寡、勇與怯、速與緩、勞與逸、靜與嘩、銳與鈍、智與愚、治與亂、親與離、仁與暴、易與險、明與暗、貧與富、精與粗、純與雜、專與分、道與術、謀與略、柔與剛、開與閉、緊與張、進與退、入世與出世、知識與資本、權(quán)勢與智慧、物質(zhì)與精神……這些都是太極。這些太極雖然變化無窮,然而都可以“陰陽”(有極圖或無極圖)概而論之。
陰陽說不盡,說不盡陰陽。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第44回中,作者寫到:“赤精子將老君太極圖打散抖開,此圖乃老君劈天開地,分清理濁,定水火風,包羅萬象之寶?;艘蛔饦颍迳凉?,照耀山河大地。”這雖然是小說家的虛構(gòu)想象,不過太極圖卻屬于“包羅萬象之寶”,因為天下萬事萬物,一切都在太極中。你看:易有太極,一有太極,太極本身有太極;天是太極,地是太極,天地本身是太極;家是太極,國是太極,宇宙本來是太極。世道人心也各呈現(xiàn)出太極:陰消陽長、陰奉陽違、陰陽怪氣、陰盛陽衰、陰謀陽略,一切現(xiàn)象皆太極。利于水者害于火,利于彼者損于此,利于局部必害于整體,正因為老子看到了“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的太極圖的“可道”,他才會在搖頭感慨的同時道出“天下皆之美之為美,斯不美矣;天下皆之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的客觀真實,不追求太極變易中的“善”和“美”,而獨守不易之“真”。
太極圖,陰陽演化圖。陽中有陰,陽中之陰是真陰,陰中有陽,陰中之陽是真陽。事物的發(fā)展和演化都是由無到有,由小漸大,由弱轉(zhuǎn)強,由一通萬,由生而死的。無與有、小與大、弱與強、一到萬、生到死,無不是太極的變化和變易。太極演化,五行則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一直循環(huán)無窮。比如:因為有了火的作用,木柴就可以得以燃燒,火燼而化做塵土,也就構(gòu)成了土。礦產(chǎn)是從土地里生成和挖掘出來的,所以土可以生金。金屬和礦石在極高的熱度下,又將變成液體,水則是液體的總代表,一切植物和生物又必須依靠水而存活、生長。這是五行相生,相生即是太極圖變化的“陽”性運動。但是,假如只有五行相生的陽性循環(huán),那么這樣一直演化和發(fā)展下去的必然后果,必定象滾雪球一樣,大而無外。到這個時候,就可能產(chǎn)生爆炸和消亡,“有”到極端終歸“無”。所以,太極圖光有陽性循環(huán)還不行,還必須同時進行陰性循環(huán),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一直制約無窮.
太極圖,陰陽合抱圖。陰陽循環(huán),負陰抱陽,萬事萬物既因矛盾造成陰陽對立,又有統(tǒng)一促成異性相吸。正所謂“無陰不成陽,無陽難成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天地是最有靈性的,如果事物的作用相同就無法生育萬物,圣人也是最英明的,他們也絕不會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去治理天下。所以,殊途同歸是大自然的普遍規(guī)律,因地制宜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則。只要懂得這些原理,即使性質(zhì)相悖的事物,也不會傷害到事物的根本。水與火本來互相不容,但善用水火的人把炊具放在水火間,用火煮水做飯,使水火各盡其用,這樣還怕水火的互相傷害嗎?在動物園中,飼養(yǎng)員發(fā)覺所養(yǎng)的羚羊健康狀態(tài)一直不好,分析后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孤陰少陽”,生活太安逸了缺少競爭和鍛煉所致。于是,飼養(yǎng)員就在羚羊生活的區(qū)域,放入了它的對立克制者——獅子。獅子看見羚羊,就被激發(fā)起欲望而要去抓羚羊,而羚羊為了生存,不得不奮起逃跑以逃避獅子的追捕。在這種太極對立與制約的狀態(tài)下,羚羊的健康居然也慢慢恢復了。
太極圖,陰陽循環(huán)圖。天之道,利而不害;太極之道,循環(huán)往復。天下世事,如潮之起伏,都是此一時、彼一時;成一時、敗一時;得一時、失一時;興一時、衰一時,在歷史的舞臺上不斷上演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人生悲喜劇。作為體道者,必須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中和心態(tài),審時度勢,知陽守陰,窮極達變。如此,則可以轉(zhuǎn)禍為福、危中見機、否極泰來。
太極圖的自然規(guī)律告訴我們,陰陽是轉(zhuǎn)化變易的,一切現(xiàn)象界的事物都是不長久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然而,陰陽變化是多端的,根據(jù)中國數(shù)術學泰斗陳維輝先生在《中國數(shù)術學綱要》中的記載,太極圖的陰陽變化主要還體現(xiàn)有“陰差陽錯”、“陰腐陽焦”、“陰刑陽德”、“陰陽互根”、“陰消陽息”、“扶陽抑陰”、“陰降陽生”、“陰爭陽擾”、“陰厭陽修”、“陰和陽和”這十大規(guī)律。
談到太極圖和陰陽學說,我們不能不談到陰陽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鄒衍。鄒衍是戰(zhàn)國時期稷下學宮有名的學者,他知識豐富,“盡言天事”,時稱“談天衍”,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列于稷下諸子之首,稱“騶衍之術,迂大而宏辨”。作為戰(zhàn)國時期的大紅人,鄒衍他在歷游魏、燕、趙等國時,受到各諸侯尊禮:在魏國時,魏惠王親自列隊到城外迎接他,奉為上賓;在趙國,名譽中原的平原君在他面前側(cè)著身子讓路,并且用自己的衣袖替他拂拭坐席上的灰塵;在燕國,燕昭王竟然親自拿掃帚為其打掃道路,對鄒衍行弟子禮并尊其為師父。從上可知,鄒衍的學術地位之高可見一斑,王公大人一見到他,就“懼然顧化”,孔子孟子與之相較,更是望塵莫及。史載:“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鄒衍的學術主要就是陰陽五行學說,后來他的這些思想與道家思想結(jié)合,形成了“黃老道學”體系。
關于太極圖的陰陽思想,在諸子百家中,作為縱橫家祖師的鬼谷子,曾經(jīng)花費了大力氣進行研究和闡述。鬼谷子說:“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故圣人懷此用之。”他在《捭闔章》又說,“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由此而言,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梢哉f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為小無內(nèi),為大無外。益、損,去、就,背、反,皆以陰陽御其事。”那么,什么是陰陽的內(nèi)容呢?鬼谷子認為,“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譽、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無利、失意、有害、刑戳、誅罰,為陰,曰:終。”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把人類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了歸納分類。他還闡明了陰陽之間的關系:“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終還始,陰極反陽。”鬼谷子把一切事物的太極屬性叫住“隙”(矛盾),矛盾開始極其微小,然后逐漸分裂,對立,擴大。當矛盾開始的時候,必有征兆,最好在這個時候就要采取行動或?qū)Σ?,這個行動和對策,鬼谷子把它叫住“抵”。他說:“隙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隙之理也!”“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政,抵而得之。”其言深刻而又露骨。
用兵之道,“莫測如陰陽,難知如鬼神”,更需要把握太極圖變易的法則,“以正合,以奇勝”。正:表示正大光明。往往以常人不具備之寬宏大度,大智若愚、或韜光養(yǎng)晦來對待對手,在于征服人心。奇:表示變幻莫測。或使對手狐疑不定、進退維谷;或使對手判斷失誤、誤入歧途,在于攪亂人心。正合奇勝的謀勝原則,本身就是一個太極圖。孫子兵法還講:“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說明了太極的變動不居性。“無常勢”是說“陽勢”和“陰勢”的變化,“無常形”是說“無形”和“有形”的變化。所以,“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能與不能,用與不用,遠與近,近與遠,真與假,假與真……孰隱孰現(xiàn);孰抑孰張,無常式,無恒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在商業(yè)經(jīng)營中,經(jīng)營與管理,文化與制度,戰(zhàn)略與細節(jié),決策和實施,生產(chǎn)與銷售,賣方與買方,道德與利潤,競爭與合作,仁義管理與兵法管理,國際化與本土化,海龜與土鱉,多元化與專業(yè)化,藍海與紅海,虧損與收益,開張與破產(chǎn),……凡此種種新奇概念,莫不是太極圖的陰陽化生,與其聽任諸多學者各執(zhí)一端的偏詞,信服其鼓吹的管理之道有多“高妙”,不如總攬全局,全面發(fā)展。
人生無常,世變無常。是以,“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nèi)經(jīng)》)。太極圖的陰陽規(guī)律告訴我們,陽盡陰生,陰盡陽生,形極必變,理窮必變,物極必反。一切事物都在變易中走向它的反面。不信你看:朱元璋賤極而貴,由貧賤的小和尚,搖身一變而貴為大明太祖皇帝;石崇富極而衰,雖富比天下,到最后身命難保。滿清王朝歷史上的第一寵臣和珅,他的一生起伏,就是一個“陰極而陽,陽極而陰”的太極圖。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善寶,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他的出身很普通,只是一個沒落的清朝貴族子弟,《清史稿》等書載稱,和珅“少貧無籍”。三歲喪母九歲喪父的和珅,幼時只得帶著弟弟寄人籬下,每天看著繼母的白眼生活,嘗盡了人間的冷暖。不過,也正是這些苦難,磨煉了他的意志,促成了他遠大志向的樹立。
和珅十多歲后進入皇宮西華門內(nèi)的咸安宮官學讀書,“少小聞詩達禮”。到了20歲時,又襲了高祖父尼雅哈納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乾隆三十七年,22歲的和珅當上了官階正五品的三等侍衛(wèi),并隨即充任粘桿處侍衛(wèi)。乾隆四十年,和珅時來運轉(zhuǎn),皇帝在檢閱侍衛(wèi)時發(fā)現(xiàn)了他,不久便升任御前侍衛(wèi)和副都統(tǒng)。這只是他一連串好運的開端,由于和珅是個非常伶俐的人,乾隆帝要辦什么事,他件件都辦得十分稱心;乾隆帝愛聽好話,和珅就盡揀順耳的說。日子一久,乾隆帝把和珅當作親信,和珅也步步高升。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接連升為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兼內(nèi)務府大臣,兼步軍統(tǒng)領,兼北京崇文門稅務監(jiān)督。也就是說,他一人兼管財政、京城軍事防衛(wèi),并擔任實際上的宰相。后來,乾隆帝還把他女兒和孝公主嫁給和珅的兒子,君臣兩人結(jié)成兒女親家。在富貴至極的人生中,和珅利用他的地位權(quán)力,千方百計搜刮財富,一些朝臣和地方官員,知道他的脾氣,也都盡量搜刮珍貴的珠寶去討好和珅。
乾隆退居幕后后,和珅不但不知退避和節(jié)制,反而專權(quán)更甚,嘉慶帝有什么事反而要托和珅轉(zhuǎn)告父親。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弘歷(乾?。{崩。次日,嘉慶馬上下了一道突兀的圣旨,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把和珅逮捕入獄,并且派官員查抄和珅的家產(chǎn)。和珅的豪富,本來是出了名的,但是抄家的結(jié)果,還是讓大家大吃一驚。長長的一張抄家清單里,記載著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希奇古董,多得數(shù)都數(shù)不清,粗粗估算一下,大約值白銀八億兩之多,抵得上朝廷十年的收入。后來聽說,那查抄出來的大批財寶,都讓嘉慶派人運到宮里去了。于是,民間就有人編了兩句順口溜諷刺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天道無親,大道無情。和珅的“太極”人生告訴我們,宇宙萬物皆平衡,凡事不可走極端。因為,道家的老子早就開示過我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極圖,陰陽合抱圖。陰陽循環(huán),負陰抱陽,萬事萬物既因矛盾造成陰陽對立,又有統(tǒng)一促成異性相吸。正所謂“無陰不成陽,無陽難成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天地是最有靈性的,如果事物的作用相同就無法生育萬物,圣人也是最英明的,他們也絕不會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去治理天下。所以,殊途同歸是大自然的普遍規(guī)律,因地制宜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則。只要懂得這些原理,即使性質(zhì)相悖的事物,也不會傷害到事物的根本。水與火本來互相不容,但善用水火的人把炊具放在水火間,用火煮水做飯,使水火各盡其用,這樣還怕水火的互相傷害嗎?在動物園中,飼養(yǎng)員發(fā)覺所養(yǎng)的羚羊健康狀態(tài)一直不好,分析后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孤陰少陽”,生活太安逸了缺少競爭和鍛煉所致。于是,飼養(yǎng)員就在羚羊生活的區(qū)域,放入了它的對立克制者——獅子。獅子看見羚羊,就被激發(fā)起欲望而要去抓羚羊,而羚羊為了生存,不得不奮起逃跑以逃避獅子的追捕。在這種太極對立與制約的狀態(tài)下,羚羊的健康居然也慢慢恢復了。
太極圖,陰陽循環(huán)圖。天之道,利而不害;太極之道,循環(huán)往復。天下世事,如潮之起伏,都是此一時、彼一時;成一時、敗一時;得一時、失一時;興一時、衰一時,在歷史的舞臺上不斷上演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人生悲喜劇。作為體道者,必須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中和心態(tài),審時度勢,知陽守陰,窮極達變。如此,則可以轉(zhuǎn)禍為福、危中見機、否極泰來。
太極圖的自然規(guī)律告訴我們,陰陽是轉(zhuǎn)化變易的,一切現(xiàn)象界的事物都是不長久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然而,陰陽變化是多端的,根據(jù)中國數(shù)術學泰斗陳維輝先生在《中國數(shù)術學綱要》中的記載,太極圖的陰陽變化主要還體現(xiàn)有“陰差陽錯”、“陰腐陽焦”、“陰刑陽德”、“陰陽互根”、“陰消陽息”、“扶陽抑陰”、“陰降陽生”、“陰爭陽擾”、“陰厭陽修”、“陰和陽和”這十大規(guī)律。
談到太極圖和陰陽學說,我們不能不談到陰陽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鄒衍。鄒衍是戰(zhàn)國時期稷下學宮有名的學者,他知識豐富,“盡言天事”,時稱“談天衍”,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列于稷下諸子之首,稱“騶衍之術,迂大而宏辨”。作為戰(zhàn)國時期的大紅人,鄒衍他在歷游魏、燕、趙等國時,受到各諸侯尊禮:在魏國時,魏惠王親自列隊到城外迎接他,奉為上賓;在趙國,名譽中原的平原君在他面前側(cè)著身子讓路,并且用自己的衣袖替他拂拭坐席上的灰塵;在燕國,燕昭王竟然親自拿掃帚為其打掃道路,對鄒衍行弟子禮并尊其為師父。從上可知,鄒衍的學術地位之高可見一斑,王公大人一見到他,就“懼然顧化”,孔子孟子與之相較,更是望塵莫及。史載:“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鄒衍的學術主要就是陰陽五行學說,后來他的這些思想與道家思想結(jié)合,形成了“黃老道學”體系。
關于太極圖的陰陽思想,在諸子百家中,作為縱橫家祖師的鬼谷子,曾經(jīng)花費了大力氣進行研究和闡述。鬼谷子說:“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故圣人懷此用之。”他在《捭闔章》又說,“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由此而言,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為小無內(nèi),為大無外。益、損,去、就,背、反,皆以陰陽御其事。”那么,什么是陰陽的內(nèi)容呢?鬼谷子認為,“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譽、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無利、失意、有害、刑戳、誅罰,為陰,曰:終。”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把人類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了歸納分類。他還闡明了陰陽之間的關系:“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終還始,陰極反陽。”鬼谷子把一切事物的太極屬性叫住“隙”(矛盾),矛盾開始極其微小,然后逐漸分裂,對立,擴大。當矛盾開始的時候,必有征兆,最好在這個時候就要采取行動或?qū)Σ?,這個行動和對策,鬼谷子把它叫住“抵”。他說:“隙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隙之理也!”“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政,抵而得之。”其言深刻而又露骨。
用兵之道,“莫測如陰陽,難知如鬼神”,更需要把握太極圖變易的法則,“以正合,以奇勝”。正:表示正大光明。往往以常人不具備之寬宏大度,大智若愚、或韜光養(yǎng)晦來對待對手,在于征服人心。奇:表示變幻莫測。或使對手狐疑不定、進退維谷;或使對手判斷失誤、誤入歧途,在于攪亂人心。正合奇勝的謀勝原則,本身就是一個太極圖。孫子兵法還講:“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說明了太極的變動不居性。“無常勢”是說“陽勢”和“陰勢”的變化,“無常形”是說“無形”和“有形”的變化。所以,“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能與不能,用與不用,遠與近,近與遠,真與假,假與真……孰隱孰現(xiàn);孰抑孰張,無常式,無恒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在商業(yè)經(jīng)營中,經(jīng)營與管理,文化與制度,戰(zhàn)略與細節(jié),決策和實施,生產(chǎn)與銷售,賣方與買方,道德與利潤,競爭與合作,仁義管理與兵法管理,國際化與本土化,海龜與土鱉,多元化與專業(yè)化,藍海與紅海,虧損與收益,開張與破產(chǎn),……凡此種種新奇概念,莫不是太極圖的陰陽化生,與其聽任諸多學者各執(zhí)一端的偏詞,信服其鼓吹的管理之道有多“高妙”,不如總攬全局,全面發(fā)展。
人生無常,世變無常。是以,“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nèi)經(jīng)》)。太極圖的陰陽規(guī)律告訴我們,陽盡陰生,陰盡陽生,形極必變,理窮必變,物極必反。一切事物都在變易中走向它的反面。不信你看:朱元璋賤極而貴,由貧賤的小和尚,搖身一變而貴為大明太祖皇帝;石崇富極而衰,雖富比天下,到最后身命難保。滿清王朝歷史上的第一寵臣和珅,他的一生起伏,就是一個“陰極而陽,陽極而陰”的太極圖。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善寶,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他的出身很普通,只是一個沒落的清朝貴族子弟,《清史稿》等書載稱,和珅“少貧無籍”。三歲喪母九歲喪父的和珅,幼時只得帶著弟弟寄人籬下,每天看著繼母的白眼生活,嘗盡了人間的冷暖。不過,也正是這些苦難,磨煉了他的意志,促成了他遠大志向的樹立。
和珅十多歲后進入皇宮西華門內(nèi)的咸安宮官學讀書,“少小聞詩達禮”。到了20歲時,又襲了高祖父尼雅哈納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乾隆三十七年,22歲的和珅當上了官階正五品的三等侍衛(wèi),并隨即充任粘桿處侍衛(wèi)。乾隆四十年,和珅時來運轉(zhuǎn),皇帝在檢閱侍衛(wèi)時發(fā)現(xiàn)了他,不久便升任御前侍衛(wèi)和副都統(tǒng)。這只是他一連串好運的開端,由于和珅是個非常伶俐的人,乾隆帝要辦什么事,他件件都辦得十分稱心;乾隆帝愛聽好話,和珅就盡揀順耳的說。日子一久,乾隆帝把和珅當作親信,和珅也步步高升。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接連升為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兼內(nèi)務府大臣,兼步軍統(tǒng)領,兼北京崇文門稅務監(jiān)督。也就是說,他一人兼管財政、京城軍事防衛(wèi),并擔任實際上的宰相。后來,乾隆帝還把他女兒和孝公主嫁給和珅的兒子,君臣兩人結(jié)成兒女親家。在富貴至極的人生中,和珅利用他的地位權(quán)力,千方百計搜刮財富,一些朝臣和地方官員,知道他的脾氣,也都盡量搜刮珍貴的珠寶去討好和珅。
乾隆退居幕后后,和珅不但不知退避和節(jié)制,反而專權(quán)更甚,嘉慶帝有什么事反而要托和珅轉(zhuǎn)告父親。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弘歷(乾隆)駕崩。次日,嘉慶馬上下了一道突兀的圣旨,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把和珅逮捕入獄,并且派官員查抄和珅的家產(chǎn)。和珅的豪富,本來是出了名的,但是抄家的結(jié)果,還是讓大家大吃一驚。長長的一張抄家清單里,記載著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希奇古董,多得數(shù)都數(shù)不清,粗粗估算一下,大約值白銀八億兩之多,抵得上朝廷十年的收入。后來聽說,那查抄出來的大批財寶,都讓嘉慶派人運到宮里去了。于是,民間就有人編了兩句順口溜諷刺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天道無親,大道無情。和珅的“太極”人生告訴我們,宇宙萬物皆平衡,凡事不可走極端。因為,道家的老子早就開示過我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太極圖,陰陽合抱圖。陰陽循環(huán),負陰抱陽,萬事萬物既因矛盾造成陰陽對立,又有統(tǒng)一促成異性相吸。正所謂“無陰不成陽,無陽難成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天地是最有靈性的,如果事物的作用相同就無法生育萬物,圣人也是最英明的,他們也絕不會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去治理天下。所以,殊途同歸是大自然的普遍規(guī)律,因地制宜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則。只要懂得這些原理,即使性質(zhì)相悖的事物,也不會傷害到事物的根本。水與火本來互相不容,但善用水火的人把炊具放在水火間,用火煮水做飯,使水火各盡其用,這樣還怕水火的互相傷害嗎?在動物園中,飼養(yǎng)員發(fā)覺所養(yǎng)的羚羊健康狀態(tài)一直不好,分析后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孤陰少陽”,生活太安逸了缺少競爭和鍛煉所致。于是,飼養(yǎng)員就在羚羊生活的區(qū)域,放入了它的對立克制者——獅子。獅子看見羚羊,就被激發(fā)起欲望而要去抓羚羊,而羚羊為了生存,不得不奮起逃跑以逃避獅子的追捕。在這種太極對立與制約的狀態(tài)下,羚羊的健康居然也慢慢恢復了。
太極圖,陰陽循環(huán)圖。天之道,利而不害;太極之道,循環(huán)往復。天下世事,如潮之起伏,都是此一時、彼一時;成一時、敗一時;得一時、失一時;興一時、衰一時,在歷史的舞臺上不斷上演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人生悲喜劇。作為體道者,必須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中和心態(tài),審時度勢,知陽守陰,窮極達變。如此,則可以轉(zhuǎn)禍為福、危中見機、否極泰來。
太極圖的自然規(guī)律告訴我們,陰陽是轉(zhuǎn)化變易的,一切現(xiàn)象界的事物都是不長久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然而,陰陽變化是多端的,根據(jù)中國數(shù)術學泰斗陳維輝先生在《中國數(shù)術學綱要》中的記載,太極圖的陰陽變化主要還體現(xiàn)有“陰差陽錯”、“陰腐陽焦”、“陰刑陽德”、“陰陽互根”、“陰消陽息”、“扶陽抑陰”、“陰降陽生”、“陰爭陽擾”、“陰厭陽修”、“陰和陽和”這十大規(guī)律。
談到太極圖和陰陽學說,我們不能不談到陰陽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鄒衍。鄒衍是戰(zhàn)國時期稷下學宮有名的學者,他知識豐富,“盡言天事”,時稱“談天衍”,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列于稷下諸子之首,稱“騶衍之術,迂大而宏辨”。作為戰(zhàn)國時期的大紅人,鄒衍他在歷游魏、燕、趙等國時,受到各諸侯尊禮:在魏國時,魏惠王親自列隊到城外迎接他,奉為上賓;在趙國,名譽中原的平原君在他面前側(cè)著身子讓路,并且用自己的衣袖替他拂拭坐席上的灰塵;在燕國,燕昭王竟然親自拿掃帚為其打掃道路,對鄒衍行弟子禮并尊其為師父。從上可知,鄒衍的學術地位之高可見一斑,王公大人一見到他,就“懼然顧化”,孔子孟子與之相較,更是望塵莫及。史載:“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鄒衍的學術主要就是陰陽五行學說,后來他的這些思想與道家思想結(jié)合,形成了“黃老道學”體系。
關于太極圖的陰陽思想,在諸子百家中,作為縱橫家祖師的鬼谷子,曾經(jīng)花費了大力氣進行研究和闡述。鬼谷子說:“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故圣人懷此用之。”他在《捭闔章》又說,“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由此而言,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梢哉f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為小無內(nèi),為大無外。益、損,去、就,背、反,皆以陰陽御其事。”那么,什么是陰陽的內(nèi)容呢?鬼谷子認為,“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譽、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無利、失意、有害、刑戳、誅罰,為陰,曰:終。”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把人類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了歸納分類。他還闡明了陰陽之間的關系:“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終還始,陰極反陽。”鬼谷子把一切事物的太極屬性叫住“隙”(矛盾),矛盾開始極其微小,然后逐漸分裂,對立,擴大。當矛盾開始的時候,必有征兆,最好在這個時候就要采取行動或?qū)Σ撸@個行動和對策,鬼谷子把它叫住“抵”。他說:“隙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隙之理也!”“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政,抵而得之。”其言深刻而又露骨。
用兵之道,“莫測如陰陽,難知如鬼神”,更需要把握太極圖變易的法則,“以正合,以奇勝”。正:表示正大光明。往往以常人不具備之寬宏大度,大智若愚、或韜光養(yǎng)晦來對待對手,在于征服人心。奇:表示變幻莫測。或使對手狐疑不定、進退維谷;或使對手判斷失誤、誤入歧途,在于攪亂人心。正合奇勝的謀勝原則,本身就是一個太極圖。孫子兵法還講:“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說明了太極的變動不居性。“無常勢”是說“陽勢”和“陰勢”的變化,“無常形”是說“無形”和“有形”的變化。所以,“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能與不能,用與不用,遠與近,近與遠,真與假,假與真……孰隱孰現(xiàn);孰抑孰張,無常式,無恒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在商業(yè)經(jīng)營中,經(jīng)營與管理,文化與制度,戰(zhàn)略與細節(jié),決策和實施,生產(chǎn)與銷售,賣方與買方,道德與利潤,競爭與合作,仁義管理與兵法管理,國際化與本土化,海龜與土鱉,多元化與專業(yè)化,藍海與紅海,虧損與收益,開張與破產(chǎn),……凡此種種新奇概念,莫不是太極圖的陰陽化生,與其聽任諸多學者各執(zhí)一端的偏詞,信服其鼓吹的管理之道有多“高妙”,不如總攬全局,全面發(fā)展。
人生無常,世變無常。是以,“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nèi)經(jīng)》)。太極圖的陰陽規(guī)律告訴我們,陽盡陰生,陰盡陽生,形極必變,理窮必變,物極必反。一切事物都在變易中走向它的反面。不信你看:朱元璋賤極而貴,由貧賤的小和尚,搖身一變而貴為大明太祖皇帝;石崇富極而衰,雖富比天下,到最后身命難保。滿清王朝歷史上的第一寵臣和珅,他的一生起伏,就是一個“陰極而陽,陽極而陰”的太極圖。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善寶,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他的出身很普通,只是一個沒落的清朝貴族子弟,《清史稿》等書載稱,和珅“少貧無籍”。三歲喪母九歲喪父的和珅,幼時只得帶著弟弟寄人籬下,每天看著繼母的白眼生活,嘗盡了人間的冷暖。不過,也正是這些苦難,磨煉了他的意志,促成了他遠大志向的樹立。
和珅十多歲后進入皇宮西華門內(nèi)的咸安宮官學讀書,“少小聞詩達禮”。到了20歲時,又襲了高祖父尼雅哈納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乾隆三十七年,22歲的和珅當上了官階正五品的三等侍衛(wèi),并隨即充任粘桿處侍衛(wèi)。乾隆四十年,和珅時來運轉(zhuǎn),皇帝在檢閱侍衛(wèi)時發(fā)現(xiàn)了他,不久便升任御前侍衛(wèi)和副都統(tǒng)。這只是他一連串好運的開端,由于和珅是個非常伶俐的人,乾隆帝要辦什么事,他件件都辦得十分稱心;乾隆帝愛聽好話,和珅就盡揀順耳的說。日子一久,乾隆帝把和珅當作親信,和珅也步步高升。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接連升為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兼內(nèi)務府大臣,兼步軍統(tǒng)領,兼北京崇文門稅務監(jiān)督。也就是說,他一人兼管財政、京城軍事防衛(wèi),并擔任實際上的宰相。后來,乾隆帝還把他女兒和孝公主嫁給和珅的兒子,君臣兩人結(jié)成兒女親家。在富貴至極的人生中,和珅利用他的地位權(quán)力,千方百計搜刮財富,一些朝臣和地方官員,知道他的脾氣,也都盡量搜刮珍貴的珠寶去討好和珅。
乾隆退居幕后后,和珅不但不知退避和節(jié)制,反而專權(quán)更甚,嘉慶帝有什么事反而要托和珅轉(zhuǎn)告父親。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弘歷(乾?。{崩。次日,嘉慶馬上下了一道突兀的圣旨,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把和珅逮捕入獄,并且派官員查抄和珅的家產(chǎn)。和珅的豪富,本來是出了名的,但是抄家的結(jié)果,還是讓大家大吃一驚。長長的一張抄家清單里,記載著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希奇古董,多得數(shù)都數(shù)不清,粗粗估算一下,大約值白銀八億兩之多,抵得上朝廷十年的收入。后來聽說,那查抄出來的大批財寶,都讓嘉慶派人運到宮里去了。于是,民間就有人編了兩句順口溜諷刺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天道無親,大道無情。和珅的“太極”人生告訴我們,宇宙萬物皆平衡,凡事不可走極端。因為,道家的老子早就開示過我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具有祛風化痰,健脾和胃之功效。主治脾胃不和,風熱痰內(nèi)蘊所致的腹瀉,癥見食乳不化、惡心嘔吐、大便稀、有不消化食物。
健客價: ¥16清熱鎮(zhèn)驚,化痰熄風。用于痰熱內(nèi)蘊引起的急熱驚風,咳嗽痰盛,煩躁不安,昏睡神迷。
健客價: ¥48滋養(yǎng)心陰,活血止痛。用于陰虛血瘀所致的胸痹,癥見胸悶胸痛、心悸怔忡、五心煩熱、夜眠不安、舌紅少苔;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28.5補脾益腎,寧心安神。用于脾腎兩虛,心神失養(yǎng)所致失眠,多夢,食少乏力,腰膝酸軟。
健客價: ¥18溫腎固精。用于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泄。
健客價: ¥48補腎益精,助陽興痿。用于腎虛陽衰引起的陽萎、早泄等性功能低下癥。
健客價: ¥45補腎潤腸。治陽痿,尿血,血枯便秘,腰膝痿弱。
健客價: ¥28女性縮陰。
健客價: ¥390用于露出陰道內(nèi)部供檢查(自檢式)。
健客價: ¥25用于露出陰道內(nèi)部供檢查(自檢式)。
健客價: ¥25疏肝解郁活血補腎。用于肝郁腎虛和肝郁腎虛兼血瘀證所致功能性陽痿和輕度動脈供血不足性陽痿,癥見陽痿,陰莖痿軟不舉或舉而不堅,胸悶善太息,胸脅脹滿,腰膝酸軟,舌淡或有瘀斑,脈弦或弦細。
健客價: ¥48補腎益精,助陽興萎。用于腎虛陽衰引起的陽萎、早泄。
健客價: ¥110溫腎健脾,疏肝散郁,化濕解毒。用于慢性肝炎屬于脾腎不足,肝郁血滯,痰濕內(nèi)阻者。證見面色晦暗或白光白,神疲乏力,納呆腹脹,脅肋隱痛,脅下痞塊,小便清或淡黃,大便溏或不爽,腰酸腿軟,面頸血痣或見肝掌等。
健客價: ¥102.9補腎壯陽、活血通絡。用于陰莖勃起功能障礙,中醫(yī)辨證屬腎陽虛者。
健客價: ¥285補腎益精,助陽興痿。用于腎虛陽衰引起的陽萎、早泄等性功能低下癥。
健客價: ¥53補腎助陽。用于腎陽不足引起的腰酸腿軟,精神疲倦,陽痿遺精。
健客價: ¥55補腎,益氣養(yǎng)血,提神醒腦。本品用于失眠健忘,精神不振,腰膝酸軟,病后體虛。
健客價: ¥138消積化塊,逐瘀止痛,舒筋活血,追風散寒。用于男子氣塊,婦女血塊,腹內(nèi)積聚,風寒溫痹,腰腿、筋骨、胳膊、關節(jié)諸痛、胃寒疼痛,手足麻木。
健客價: ¥22清腎熱,利尿。用于腎炎,腰膝酸痛,尿頻或尿急,尿血,尿道結(jié)石等。
健客價: ¥59養(yǎng)陰潤肺,清熱利咽。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或無痰。
健客價: ¥25養(yǎng)陰潤肺,清熱利咽。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或無痰。
健客價: ¥16.5適用于減肥、美容(祛痤瘡)。
健客價: ¥388益氣養(yǎng)陰,補腎健脾,清除余毒。用于氣陰兩虛,脾腎不足,水濕內(nèi)停所致的水腫,癥見神疲乏力,腰膝腿軟,面目、四肢浮腫,頭暈耳鳴;慢性腎炎,蛋白尿,血尿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