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是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是道。拳是載體,通過拳術(shù)動作的變化體現(xiàn)出陰陽學說,是術(shù)。道來指導術(shù)的變化,術(shù)的變化又體現(xiàn)出道的理念,是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缺一不可。
所謂“太極操化”是針對動作機械、間斷、無動作理念、單純的動作外形模仿而言。太極拳可以操化。因為“操化”是順應(yīng)時代的步伐、社會的需求對教學手段的改進,是有助于學習太極拳套路動作的一種教學方式。“操化”是學習方法,是教學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對于健康理念的追求更加迫切。社會上相當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希望學習太極拳,練習太極拳。但是太極拳動作的復雜,理論的深奧,使得相當多的人望而卻步。初學者開始接觸太極拳,我們可以將它稱之為“體悟階段”。因此,在現(xiàn)代教學過程中,我們都采取了“分解教學的方式”,通過將動作分為1、2、3、4的教學語言和動漫式的動作片段,使學習者便于理解,便于記憶。便于掌握動作,便于理解動作過程的運動軌跡,實際上就是一種“操化的太極拳教學模式”。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普及太極拳極好的教學方式、方法。如果這種“體悟”的教學方式,使學習者“先入為主”,停留在1、2、3、4的口令教學語言環(huán)境中,那就是只“知其然”——停留在1的后面就是2,2的后面就是3……不斷地持續(xù)中。一些人片面理解“慢”就是太極拳,進入了一種動動胳膊,伸伸腿就是練好太極拳的誤區(qū)。只是表面的、單純的動作模仿,至于動作的正確與否,在練習時如何來體現(xiàn)一個動作的“內(nèi)涵”,真的不明白——這就是太極操。尤其是一種只是活動活動而已的思想,也使得很多太極拳練習者停留在“操化”的層面。
太極拳理明確提到,太極拳的練習要達到“連綿不斷,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似行云流水”的境界。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就要從“體悟”進化到“感悟”階段,用“拳理”充實“操化”,這就是“太極操”進化到“太極拳”的必修之路。
練習太極拳,隨著時間延續(xù),通過不斷觀察,相互觀摩,以及對太極拳常識的掌握,就開始由單純的動作模仿到對練習太極拳目的的追求。練習者在導師的引導下由簡單的“體悟”,慢慢感受動作的含義,動作的勁道。每個動作的形成軌跡的含義,以及每個動作的技擊含義,開始注重“動作細節(jié)”,逐漸明了動作過程的細微變化,慢慢體會到“虛實”變化的含義,由簡單的橫平豎直的動作外形過渡到“曲中求直”的太極拳動作要領(lǐng)的體會。所以,注意“動作細節(jié)”是練好太極拳套路的關(guān)鍵,是感悟的過程,是消化的過程,是理解的過程,是逐漸趨于成熟的過程,也是“太極操”轉(zhuǎn)化為“太極拳”極其重要的過程。“太極操化”時,更注重的是動作的外形,記住的是套路的模式,理解的是1、2、3、4的模式化,單純的肢體動作銜接,不能很好地理解太極拳“圓活連貫”的含義。“連貫”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思維,是意識,是精神層面。“圓活”我們可以理解為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軌跡是曲線與圓的過程。太極拳的運動方式是下肢在半屈蹲的狀態(tài)下“邁步如貓行”,輕、靈、穩(wěn)、準的行進過程,是通過太極拳的練習達到鍛煉股四頭肌、股二頭肌的目的,增強了練習者腿部力量和抗跌摔的能力。“運勁如抽絲”是在下肢穩(wěn)固的基礎(chǔ)上,上肢通過緩慢的動作。在開合之間,張弛之間,恰如其分的勁力運用,達到“心態(tài)的平和”。“連綿不斷,似行云流水”是一種表現(xiàn),是太極拳的表現(xiàn)手法,可以講是一種心態(tài)的體悟。“柔和緩慢,舒展大方”是整套太極拳動作的核心。明白了太極拳的理論,知道了太極拳的要領(lǐng),就進入到“意在揣摩”的階段,也就是修煉“太極內(nèi)功”的階段。“操化”的太極拳是過程也是提高的基礎(chǔ),在這個基礎(chǔ)上,通過不斷地練習而“拳化”。誠然,這個階段,不是盲目地練,是“感悟”地練,要“師傅領(lǐng)進門”,在導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明白一個,鞏固一個,踏踏實實,求得動作的“質(zhì)量”,理解動作的細節(jié),操化的太極拳就可以轉(zhuǎn)化為有骨有肉,既有內(nèi)涵又有外形,內(nèi)外兼修的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