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華南及東南亞地區(qū),夏季暑熱高溫,驟風(fēng)驟雨,易使人感冒發(fā)熱;戶外作業(yè),長時間日曬酷暑,易使人中暑;高溫高濕.津液消耗過度,易造成腸胃不適。
為了消除疾患,養(yǎng)生保健,聰明的廣東人創(chuàng)造出了多式多樣的“廣東涼茶”。
源吉林甘和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甘和茶源自源氏家族。源氏家族原來從事的是顏料業(yè),后來看準(zhǔn)市場需求,轉(zhuǎn)向研發(fā)涼茶。
先是仿效賑災(zāi)施粥的做法,在珠江三角洲城鄉(xiāng)一帶,將煲好的甘和茶免費請人飲用。
后來用于防病賑災(zāi),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廣東中北部發(fā)生流行性感冒,源氏家族動員全部力量贈飲送藥,不少人在服用后,輕者獲得痊愈,重者減輕病癥,使得甘和茶名聲大振,確立了良好品牌效應(yīng)。
于是,在佛山開了專營店,店號定名為源吉林號。所產(chǎn)甘和茶,正式命名為源吉林甘和茶。
在《本草中國》電視片中,源吉林甘和茶的老藥工曾坤給觀眾露出了一手絕活—一把藥材攤手心兒,看一看,聞一聞,就能找出哪幾味藥材是源吉林甘和茶的配方,哪幾味藥材是上等貨,哪幾味藥材藥性一般。拿曾老的話說,干這行時間久,耳濡目染罷了。
舊時的甘和茶都是紙盒包裝,用開水泡服或煎服,在廣東一帶被稱為“盒仔茶”。后來,人們探索求新,對百年古方的工藝進(jìn)行改良,制成了袋泡茶。
源吉林甘和茶是一個中藥復(fù)方,主要成分有紫蘇葉、青蒿、香薷、薄荷、葛根、前胡、防風(fēng)、黃芩、連翹、桑葉、淡竹葉、廣藿香、苦丁茶、水翁花、荷葉、川木通、梔子、茵陳、粉萆薢、槐花、威靈仙、蒼術(shù)、厚樸、陳皮、烏藥、布渣葉、山楂、檳榔、紫蘇梗、龍膽、旋覆花、甘草、牡荊葉、千里光、玉葉金花等。
袋泡茶,每袋裝3.2克,一次2~3袋,一日1~2次,開水泡服。
沖泡的茶水氣香,味甘,性微涼。
功能:疏風(fēng)清熱,解暑消食,生津止渴。
主要用于感冒發(fā)熱,頭痛,骨節(jié)疼痛,食滯飽脹,腹痛吐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