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wǎng) > 中醫(yī)頻道 > 方劑 > 奇方妙劑 > 【看本草中國,說本草故事】亦食亦藥,藥食同源

【看本草中國,說本草故事】亦食亦藥,藥食同源

2017-03-17 來源:老中醫(yī)施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lián)盟 美容護膚
摘要:山藥,作為食物更為大眾所熟悉,有粗大如紅薯的,也有細長如鐵棍的。倒是入了中藥以后,被裁切成小小的如硬幣般的圓片,竟不太認得出原樣了。

  亦食亦藥,藥食同源

  山藥,作為食物更為大眾所熟悉,有粗大如紅薯的,也有細長如鐵棍的。倒是入了中藥以后,被裁切成小小的如硬幣般的圓片,竟不太認得出原樣了。

  山藥功能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適宜病癥有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等。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介紹山藥:“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藥性論》進一步強調(diào)了它的補益作用:“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zhèn)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也就是說,即使沒什么病,常常吃些山藥,也是很有好處的。更何況,山藥味甘甜、性平和,入菜、熬粥、做糕,都很好吃,不像苦瓜、蓮心那樣使人望“苦”生畏。

  相對來說,芡實的知名度就沒那么高了,主要的原因是:采摘期短、采收困難、保存要求高,相對來說自然“物以稀為貴”。即使在江蘇當?shù)兀瑫r鮮的雞頭米也要賣到上百元一斤,更不要說外地了。

  在《本草中國》中更是詳細描述了芡實從采摘到端上餐桌的全過程。中秋前后,老南京有吃“水八鮮”的習慣,主要原料就是芡實。另一個大眾吃法是“雞頭米羹”,制作方法十分簡便,將鍋中水燒開后,把新鮮芡實放入鍋中,煮沸,以藕粉勾芡,出鍋后加入少許糖桂花,裝碗入盆食用。

  那天,我在蘇州與雷允上同道交流膏方經(jīng)驗,老總送了我一包芡實。我說:這是真正的道地藥材??!

  此前,我也只是在中藥房里見過它,是已經(jīng)經(jīng)過炮制處理的那種,干燥、飽滿、粉性足。日常開方時,我常取其收斂固精之功,用來治療慢性泄瀉、小便頻數(shù)、夢遺滑精,以及婦女帶多腰酸等。

  老總笑著對我說:這是新鮮芡實,你們外地有錢也不太買得到,你拿去做菜吃!

  食養(yǎng)正氣,藥攻邪氣

  老百姓總愛說“是藥三分毒”,其實像這些亦食亦藥的“藥食同源”之品,其毒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載錄藥物365種,根據(jù)養(yǎng)命、養(yǎng)性、治病三類功效,又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20種,無毒,主養(yǎng)命,多服久服不傷人;中品120種,無毒或有毒,主養(yǎng)性,具補養(yǎng)及治療疾病功效;下品125種,多有毒,不可久服,多為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主治病。

  我們現(xiàn)在說的許多“藥食同源”之品,正是古人說的“上品”良藥。

  唐朝《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說:“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是在尋找食物的時候漸漸發(fā)現(xiàn)了一些食材的藥用價值,這才演變?yōu)榱怂帯J仇B(yǎng)正氣,藥攻邪氣,各有所長。

  隨著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和實踐,人們對藥食的區(qū)別變得愈來愈清晰。有些只能用來治病,被稱為藥物;有些只能作飲食之用,就稱為食物;而其中部分既有治病的作用,又能當作飲食之用,就被賦以“藥食兩用”的名稱。

  因此,山藥在《本草求真》中就寫成了:“山藥,本屬食物,古人用入湯劑,謂其補脾益氣除熱。”

  在《本草中國》中,除了第四集介紹的芡實、山藥外,此前三集中的紅花、天麻、桑葉、陳皮、靈芝、珍珠、首烏等,也都是“藥食兩用”之品。

  早在2002年3月,衛(wèi)生部公布了《關(guān)于進一步規(guī)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對藥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做出明確規(guī)定?!兑?guī)定》公布了三批共86種,后新增中藥材物質(zhì)15種,共計101種。一般講到藥食兩用、藥食同源,說的就是這101種。

  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

  正是因為這些藥食同源的好素材,才發(fā)展出了今天的食養(yǎng)和食療。

  早在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已經(jīng)專門設置了“食治篇”,強調(diào):“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又說:“安身之本必資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說明了唐代對食物用于治療的重視。

  當然,藥食兩用,也得以中醫(yī)學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為基礎,運用四氣五味理論,指導實際應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說: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中藥使用,講究的就是這四氣五味。

  四氣指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其中寒與涼、熱與溫是程度上的不同,溫次于熱,涼次于寒。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藥味,據(jù)《素問?臟氣法時論》載: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

  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尋找那些無毒及小毒藥物用于日常祛病保健,以達到恢復、保持健康,甚至治未病的目的,正是人們致力于“藥食同源”研究的意義所在。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chǎn)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