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草中國》的電視片中,十分真實地還原了“雞頭米”從水田到餐桌的全過程。
講究的上海人最喜歡在那個時節(jié)吃新鮮采摘的“雞頭米”,要的就是八百里加急當(dāng)日送達(dá),頗有一種當(dāng)年楊貴妃吃荔枝的味道。
新鮮的雞頭米難得,但是制成干品的就有許多了。
如果你到過江南水鄉(xiāng),那么,在杭州塘西,在嘉興烏鎮(zhèn),在湖州南潯,都能吃到一種軟糯香甜的芡實糕,用的就是曬干后的雞頭米,磨粉做成的。
江南的芡實糕,就像山東的煎餅,天冿的麻花,北京的茯苓餅,早已深入人心,讓人銘記。
在鹽官古鎮(zhèn),流傳著一個和乾隆身世有關(guān)的故事。
傳說乾隆帝原是海寧陳家的血脈,乾隆六次下江南,為的就是與生身父母相聚。
大家金庸更是以此為題材演繹了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在陳閣老宅對面的風(fēng)情街上,開著好幾家糕餅店,最有特色的就是芡實糕。
芡實糕的包裝樸素平實,包裝紙上印著的字卻很是吸引眼球:古鎮(zhèn)特產(chǎn),御用作坊芡實糕,乾隆吃過,閣老嘗過。
看來這乾隆多次下江南,也有一份芡實糕情結(jié)在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