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原文】味辛,平。主五內(nèi)邪氣,散皮膚骨節(jié)中淫淫濕行毒,去三蟲,化食。一名無姑,一名殿塘(加草頭)。生川谷。
【原植物】為榆科植物大果榆UlmusmacrocarpaHance的果實。
【形態(tài)特征】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大枝斜向擴展,小枝淡黃褐色或淡紅褐色,有粗毛,枝上有發(fā)達的木質(zhì)栓翅。葉互生,密生短柔毛;葉片闊倒卵形,先端突尖,基部狹,兩邊不對稱或淺心形,邊緣具鈍單鋸齒或重鋸齒;兩面粗糙,有粗毛?;?~9朵簇生,先葉開放;花大,兩性,花被4~5裂,綠色;雄蕊與花被片同數(shù),花藥大,黃玫瑰色;雌蕊1,綠色,柱頭2裂。翅果大型,全部有毛。種子位于翅果中部。
【性味功效】辛、苦,溫。驅(qū)蟲消積。
【古方選錄】《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五》蕪荑湯:檳榔、蕪荑各三錢,木香一錢。用法:研末,黎明前先吃炙肉一片,石榴根煎湯送服。主治:腸中諸蟲。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脾虛、肺熱者忌用。
【現(xiàn)代研究】化學(xué)研究顯示果實含多種植物油,維生素,鞣質(zhì)及糖類等。藥理研究顯示對豬蛔蟲、蚯蚓、螞蟥、瘧原蟲等有顯著殺蟲效力,對堇色毛癬菌、奧杜盎氏芽孢癬菌等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F(xiàn)代臨床用于治療蛔蟲病,蟯蟲病,絳蟲病,皮膚真菌感染和痔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