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原文】味辛,溫。主風(fēng)寒洗洗,霍亂,泄痢,腸鳴上下無常處,驚癇,寒熱百疾。生川谷或山陽。
【原植物】為菊科植物女菀AsterfastigiatusFisch.的全草或根。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直立。葉互生;基部葉披針形,先端銳,基部窄狹,邊緣粗糙,有疏生鋸齒;莖上部葉無柄,線性或線狀披針形,上面光滑,綠色,邊緣粗糙。頭狀花序密集成傘房狀,總苞筒狀,苞片披針形,有數(shù)列;周圍舌狀花白色;中心管狀花黃色,花藥基部鈍而全緣;柱頭2裂,裂片長圓形,先端鈍。瘦果長圓形,全體有毛;冠毛灰白色或帶紅色。
【性味功效】辛,溫。溫肺化痰,和中,利尿。
【臨床用方】《湖南藥物志》治腸鳴腹瀉:女菀五錢,陳皮、石菖蒲各二錢。水煎服。
【用法用量】水煎服,9~15g。
【使用注意】《本草經(jīng)集注》“畏鹵咸”。
【現(xiàn)代研究】化學(xué)研究顯示全草含槲皮素,根含揮發(f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