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原文】味苦,寒。主消渴,內(nèi)痹,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一名土瓜。生平澤。
【原植物】為葫蘆科植物王瓜Trichosanthescucumeroides(Ser.)Maxim.的果實(shí)。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攀援性草本。根肥大,塊狀。莖細(xì)長,有卷須。葉互生;有柄;掌狀,邊緣齒狀,粗澀有毛茸,下部葉有時分裂較深?;ㄒ干?,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少數(shù)聚成短總狀,苞片小披針形,花萼長筒狀,上端5裂,萼齒披針形,花冠白色,5裂,裂片邊緣細(xì)裂呈絲狀,雄蕊3;雌花單生于葉腋,花萼、花冠和雄花相似,子房下位,1室,花柱線形,胚珠多數(shù)。瓠果球形至長橢圓形,熟時帶紅色。種子多數(shù),茶褐色。
【性味功效】苦,平;有小毒。清熱解毒,活血消瘀,利咽。
【古方選錄】《指南方》:王瓜一兩(燒存性),地黃二兩,黃連半兩。用法:為末,蜜丸梧子大,米飲下三十丸。主治:大腸下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15~30g。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
【現(xiàn)代研究】化學(xué)研究顯示根含多種三萜皂苷,有機(jī)酸,香草酸,亞油酸,膽堿和β-天花粉蛋白等。現(xiàn)代臨床用于治療高熱口渴,便秘,黃疸型肝炎,小便不利,閉經(jīng),乳汁不下和癰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