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1860年-1933年),字壽甫,河北省鹽山縣人,中西醫(y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現(xiàn)代中國中醫(yī)學界的醫(yī)學泰斗。1916年,其在沈陽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間中醫(yī)醫(yī)院——立達中醫(yī)院。由于他有高明的醫(yī)術和特殊的地位,醫(yī)名顯赫,1930年,又在天津創(chuàng)辦了國醫(yī)函授學校,培養(yǎng)了不少中醫(yī)人材。其代表著作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一代大師、近代名醫(yī),鹽山張錫純,是一位善于繼承,又勇于開拓進取的醫(yī)家。他注重實踐,臨證辨治,精于脈法,且多深邃之見。張氏有云:“醫(yī)家四診,以辨證為最要。醫(yī)者終身臨證,而于診脈之際,總覺游移而無確據。此固因脈法之難學,實亦脈學之出,不能簡要詳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習張良之學,就《衷中參西錄》中脈法,試為下述。
1三部總看
張氏診脈常用寸關尺“三部總看”法,認為“脈雖分部位,而其大致實不分部位”,“一身之中,無論何處氣虛,脈之三部皆現(xiàn)弱象”。他雖宗寸關尺三部各配臟腑之說,但三部分診以候臟腑診法,卻很少用。
著中記述脈象近三十種,其中以“弦浮數(shù)微細沉遲洪滑”九種論述為多,以各脈象主證為:
1.弦脈:主肝血少,肝陰虛,肝火浮動,或疼痛。常見:
(1)左脈弦細、無力。見于產后下血,血陷氣陷,肺勞痰喘氣虛。兼硬為肝血虛、津液不足。高年之脈多弦細,因氣虛,故無甚起伏;又血虛,是以細而不濡。亦見于肝疏泄減弱,而致小便小利,陰虛水腫。
?。?)左脈弦硬、有力、長。見于下元虛損,肝腎陰虧,陰虛不能潛陽,肝膽急火炎起,或肝火與肝氣相并,沖激胃腑,致胃氣不得下行,或沖氣因虛上沖,并迫胃氣上逆,吐血,咳逆。脈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脈訣謂“直上直下,沖脈昭昭”者即此。并見于肝膽火上沖過甚之中風證。兼數(shù)者,見于熱久竭涸陰血、液虧損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氣郁結。
(3)左脈弦細、硬,而右脈濡兼沉者,濕痰留飲,中焦氣化不足。
(4)右脈弦細、無力。土為木傷,脾胃失于健運,脅痛,胃脘痛。
?。?)右脈弦硬、有力、長,大于左脈。沖氣上沖,胃氣不降,胃陰虛。牙痛或外感熱人陽明之府。虛勞咳嗽,中風,吐血。若重按不實者,皆有氣血虧損。
?。?)左右脈弦細、無力。氣血兩虧,痢,腸炎。陰陽兩虛而陰虛為甚?;蚱⑽笣窈?,不能運化飲食下行,致成留飲?;驓庋撍ィ謩谛倪^度而痰飲盛。兼遲,則為寒飲結胸,阻塞氣化。弦細甚,則心肺脾胃陽分虛憊,不能運化精微,以生氣血。
?。?)左右脈弦硬、有力、長。亦陰分有虧,肝木之盛。沖氣上沖過甚,迫其胃氣不降,膈食證,或久痢陰虛、肝膽蘊有實熱。
?。?)左脈平和、微無力;右脈弦似有力。腎陰虛致沖氣挾痰上沖。
綜之,弦脈主肝腎陰虛、肝血不足。左脈弦,已陰虛不能潛陽,肝火浮動;右脈弦,已肝火與肝氣并沖、胃上逆。兼數(shù)者熱甚,兼沉者肝氣郁。細而無力者氣虛,硬而有力者虛火盛。其治,以滋陰、平肝、清熱、降胃、安沖諸法。
2.浮脈:主氣血虧虛。常見:
?。?)左脈浮弦、有力、按之不實。肝血虛損、肝火上升,陰虛不能潛陽,心虛不寐,皆陰虧火盛。
?。?)右脈浮芤。氣血虧極,陽氣上浮,虛勞。兼數(shù),為陽氣外越而熱。
?。?)左右脈浮而無力。失血過多而陰虧、下焦氣化不固攝,或心肺陽虛,脾胃氣弱。兼數(shù)者,陰陽兩虛,陽虛則元氣不能自攝,陰虛則肝腎不能納氣,見于喘息、膈食。
3.數(shù)脈:主陰虛,或氣虛。常見:
?。?)左右脈數(shù)。陰虛、氣虛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左右脈數(shù)而沉濡。陰虛不能納氣,虛勞發(fā)熱而喘,喘證脈多數(shù)。
?。?)脈數(shù)八至,按之即無,已屬危證。久病見此,誠難挽回;新病見此,當急挽圖。
4.微脈:主氣虛、氣陷。常見:
(1)左脈微細、模糊、按之即無。肝膽虛熱,或肝虛脅痛。
?。?)右脈微弱,氣陷。
?。?)左右脈微弱、細,或見于兩寸。大氣下陷,中風,久痢虛寒,下焦虛憊,氣虛滑脫,或氣虛燥結。兼遲者,素有寒飲,風寒陡襲,寒飲凝結。兼沉者,腎氣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腎不交。
5.細脈:主氣血虧虛,或大氣下陷。常見:
?。?)左脈細弱。氣血虛,吐血,咳嗽。
?。?)右脈細。胸中大氣下陷。
(3)左右脈細微無力。氣血兩虧,噎膈。兼沉者,上焦氣陷于下焦。
6.沉脈:主心肺陽虛。常見:
?。?)左脈沉弦。肝氣郁滯不能條達,或氣不通暢,肝郁嘔逆,腰疼。
?。?)右脈沉遲微弱、沉濡。大氣下陷。
(3)左右脈沉細。心肺陽虛,不能宣通脾胃,痰飲。兼遲,或大氣下陷又心肺陽分虛損。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左右脈沉弦遲。腸中冷積。
?。?)傷寒脈沉細,多為陰證;溫病脈沉細,多為陽證。
?。?)左右脈沉、有力。實熱郁于下焦,癃閉。
7.遲脈:主寒飲,大氣下陷。常見:
?。?)左右脈遲。寒飲,咳吐痰涎。兼濡者,脾胃虛寒,不能運化飲食。
?。?)左右脈遲而無力。大氣下陷,氣郁。
8.洪脈:主熱。常見:
?。?)右脈洪長有力。胃氣因熱不降,血隨逆上升,吐衄。
?。?)左右脈洪滑、重按甚實。熱迫胃氣不降,吐衄。或陽明府實,心肝內熱挾陽明之熱上攻?;驅崯崃 <鏀?shù)者,純是熱象。
9.滑脈:主痰熱及氣血虛。常見:
?。?)右脈滑實。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飲。
?。?)左右脈滑而有力。濕熱壅滯,或心中氣血虛損,心下停有痰飲,驚悸不眠。兩寸滑甚者,痰涎壅滯于上焦。兼數(shù)者有熱、滑數(shù)而搖搖無力者失血。
?。?)左右脈滑而無力。上盛下虛。
另亦述及長脈見于肝火挾胃氣上沖,芤脈見于失血,大脈見于胃氣上沖、失血,弱脈見于風寒或頑痰阻塞經絡,及虛脈、實脈、如水上浮麻、雀啄、緩急等脈象。
概括張氏脈法,脈象可分為三類:
(1)弦、硬、長、實、浮、“有力”等。見于肝腎陰虛,肝血虛,陰不潛陽,肝火浮動,肝火盛,沖氣、胃氣上沖,及內風煽動所致諸證。此類在著中記述最多,其病機為肝腎陰虛,乃張氏病機論“陰常不足”醫(yī)學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面。
?。?)微、細、弱、沉、遲、虛、數(shù)、結、代、無力等。見于大氣下陷,氣血虧虛,陽氣虛,陰血虛諸證。此類在著中也記述較多。大氣下陷亦緣由脾胃陰血不足,無以氣化,故其病機為脾胃陰虛。這是張氏病機論“陰常不足”醫(yī)學思想的另一個方面,即肝腎陰虛和脾胃陰虛,構成了張氏“陰常不足”論的中心,也是張氏“陰血學說”的主要內容。
由肝腎陰虛而陽浮火盛,脈顯太過;由脾胃陰虛,陽無以化,而氣虛、氣陷,脈顯不及,然皆本虛之征象。
?。?)洪、滑、數(shù)、有力等,見于陽熱、痰熱、濕熱諸證,皆屬邪盛。陽熱實證。此即張氏病機論“陽常有余”之謂。
可知,張氏脈學,是和他的“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病機之論是一體的。(張錫純有這樣的醫(yī)論?本人待查)
2三部二候
1.肝腎之陰為根
張氏以三部總看診脈法,配合診尺部以候腎,以診脈之“根”。
?。?)尺脈無根,左右脈浮而動,浮濡,見于肝腎虛極,陰陽不相維系,而有危在頃刻之勢,當急防虛脫。尺脈無根,寸部搖搖,即有將脫之勢。左右脈浮數(shù)、兩寸浮甚、兩尺按之即無,乃腎陰將竭,肝風已動。
?。?)尺脈重按無根、左脈弦、右脈濡,為肝腎陰虛,下焦氣化虛損,不能固攝。尺脈重按虛者,腎真陰虛損,不能與真陽維系,真陽脫而上奔。
?。?)尺脈甚弱。陽升而陰不能應。
?。?)左右脈微弱,尺脈尤甚者,見于下焦虛寒,久痢下。
?。?)左右脈平和,尺脈重按有力者,見于腎經實熱。
張氏脈法認為,脈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如左脈沉取,即可候“氣之根”,病雖兇險,其脈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氣為神
張氏棄“三部九候”浮、中、沉診法,而常用“三部總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無力,候脈之神。
?。?)脈有力、按之甚實,其洪大無倫者,見于陽明府熱至極。又浮數(shù)者,經虛熱。沉者,實熱郁于下焦?;蛎}有力而弦長,皆為濕熱有力,即有神之脈。
?。?)脈之“有力”,當辨真假。真有力者,當于敦厚和緩中見之,此脾胃之氣化壯旺,能包括諸臟。脈真有力,皆當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濤疊涌,勢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潤,累累如貫珠。若脈象弦直,既無起伏之勢,又無貫珠之形,雖大而有力,實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氣外泄,沖脈逆氣上千之證,慎勿作實證治。
張氏認為,脈之神,一在有力、無力,一在和緩。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脈中皆和緩為貴,”以其饒有脾土之氣。即有神也。
可見,張氏脈法,根、神之候,一在腎,候陰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氣之盛衰及陰血之盛衰。
結語
脈法,在張氏著中無專章論述,乃散見于書中治例、醫(yī)案之記述中,故非泛泛之談。他“三部總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診法,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的。余對張氏脈法,證之多年、臨證實踐,深感其論述獨到,又深合脈學之精義;臨證易行,而無繁復之累;切合病機,而標本攸分,實能開“胸中了了,指下難明”之疑塞。他的脈法,源于中醫(yī)經典古義,又承李東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見。他匠心獨運,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脾胃、陰血之說,獨辟溪徑,而有所創(chuàng)見和發(fā)展,形成了以“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為病機,以肝腎、脾胃為核心的脈學體系,而獨具特色。
邁之靈片:1.各種原因所致的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靜脈曲張、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靜脈炎后綜合癥。癥狀如:下肢腫脹、痙攣、瘙癢、灼熱、麻木、疼痛、疲勞沉重感、皮膚色素沉著、郁血性皮炎、潰瘍及精索靜脈曲張引起的腫痛等。2.各種原因所致的軟組織腫脹、靜脈性水腫。癥狀如:各類外傷、創(chuàng)傷、燒燙傷、各種手術后以及腫瘤等所致的肢體水腫和組織腫脹。3.痔靜脈曲張引起的內、外痔急性發(fā)作癥狀。癥狀如:肛門潮濕、瘙癢
健客價: ¥498解毒化腐。用于咽喉糜爛腫痛。
健客價: ¥5.5解毒化腐,用于咽喉糜爛腫痛。
健客價: ¥7.8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用于氣陰不足,瘀血阻絡所致消渴,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以及II型糖尿病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17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用于氣陰不足,瘀血阻絡所致消渴,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以及Ⅱ型糖尿病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30養(yǎng)陰清熱、清熱活血。用于氣陰兩虛,脈絡瘀阻所致的消渴病(糖尿病),證見:神疲乏力,肢麻疼痛,頭暈耳鳴,自汗等。
健客價: ¥59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內有蘊熱,外感時邪引起的瘟疫白喉,咽喉腫痛,喉閉乳蛾,兼治結腸潰瘍。
健客價: ¥25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用于氣陰不足,瘀血阻絡所致消渴,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以及Ⅱ型糖尿病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21養(yǎng)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用于氣陰不足,瘀血阻絡所致消渴、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以及II型糖尿病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28供聽診人體心、肺、器官等活動聲響變化用。
健客價: ¥20診斷手電。
健客價: ¥28叩診錘配合普通外科、神經科診斷用。
健客價: ¥38行氣活血,化瘀通脈。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頭痛、昡暈、胸痛、心悸;冠心病心絞痛、多發(fā)性腦梗塞見上述癥候者。
健客價: ¥39該產品主要供臨床人員在給患者控制吸入氧氣時使用,允許消毒后重復使用。
健客價: ¥70疏肝健脾,養(yǎng)血調經。用于肝氣不舒所致月經不調,胸脅脹痛,頭暈目眩,食欲減退。
健客價: ¥10用于醫(yī)護人員外出診療、家庭預防保健,方便攜帶,外觀大方,結實耐用。
健客價: ¥59行氣活血、化瘀通脈。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頭痛、眩暈、胸痛、心悸;冠心病、心絞痛、多發(fā)性腦梗塞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25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閉阻的胸痹、心痛病,癥見:胸悶、胸痛、心悸,舌暗或有瘀斑等,以及冠心病,心絞痛,高脂血癥見上述癥狀者。
健客價: ¥32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閉阻的胸痹、心痛病,癥見:胸悶、胸痛、心悸,舌暗或有瘀斑等,以及冠心病,心絞痛,高脂血癥見上述癥狀者。
健客價: ¥22.8行氣活血,化瘀通脈。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頭痛、眩暈、胸痛、心悸;冠心病、心絞痛,多發(fā)性腦梗塞見上述癥候者。
健客價: ¥26活血通脈。用于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動脈硬化,腦血栓,腦缺血,冠心病,心絞痛。
健客價: ¥9益氣復脈,養(yǎng)陰生津。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脈微自汗。
健客價: ¥12養(yǎng)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用于氣陰不足,瘀血阻絡所致消渴、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以及II型糖尿病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240滋腎,養(yǎng)肝,明目。用于肝腎陰虛,目澀畏光,視物模糊,迎風流淚。
健客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