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吊蘭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蘭的全草。味苦;辛;性平。歸肺經(jīng)。能祛風除濕;化痰止咳;祛瘀通經(jīng)。主風濕痹痛;咳喘痰多;支氣管炎,痢疾,鉤端螺旋體病,吐血,崩帶,菌痢,疳疾,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痛經(jīng);跌打損傷。
化學成份:全草含石吊蘭素,即內(nèi)華達素(nevade-nsin)。
藥理作用:體外結(jié)核菌抑菌試驗表明,石吊蘭素(巖豆素)在200μg/ml濃度下有抗菌作用。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化痰止咳;祛瘀通經(jīng)。
主風濕痹痛;咳喘痰多;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外洗。
注意:《廣西本草選編》:孕婦忌服。
附方
?、僦窝?、四肢痛:石吊蘭、杜仲各三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谥螣峥龋簬r豇豆、青魚膽草、巖白菜各五錢。水煎服。(《貴陽民間藥草》)
?、壑蔚驌p傷:石吊蘭五錢,水煎,兌酒服;外用搗爛敷傷處。(《湖南藥物志》)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通肢節(jié),治跌打,酒病。
2.《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養(yǎng)陰血。治風濕氣腫,頭悶眼花,諸虛。
3.《分類草藥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風除濕,跌打損傷。
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5.《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婦女血氣病。
6.《四川中藥志》:治婦女崩帶,風濕痹痛,小兒疳疾及內(nèi)傷喘咳。
7.《文山中草藥》:清熱燥濕,消腫止痛。治菌痢,風濕疼痛,皮膚化膿性感染。
考證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吳普本草》:石吊蘭,生下地水旁。葉如蘭,二月生,香,赤節(jié),四葉相植支節(jié)間。三月采。
2.《雷公炮炙論》:凡使石吊蘭須要別識雄雌,其形不同。大石吊蘭形葉皆圓,根青黃;小石吊蘭,葉上斑,根頭尖。
3.陶弘景:石吊蘭,今處處有,多生下濕地。葉微香,可煎油,或生澤傍,故名石吊蘭,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湯,人家多種之,而葉小異。今山中又有一種甚相似,莖方葉小強,不甚香。既云石吊蘭,又生澤傍,故山中者為非,而藥家乃采用之。
4.《唐本草》:石吊蘭,莖方,節(jié)紫色,葉似蘭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者是。陶云都梁香乃蘭草爾,俗名蘭香,煮以洗浴,亦生澤畔,人家種之,花白,紫萼,莖圓,殊非石吊蘭也。
5.《本草圖經(jīng)》:石吊蘭,生汝南諸大澤傍,今荊、徐、隨、壽、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莖干青紫色,作四棱。葉生相對,如薄荷,微香。七月開花,帶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三月采苗,陰干。荊、湖、嶺南人家多種之。壽州出者無花子。此與蘭草大抵相類,但蘭草生水旁,葉光潤,根小紫,五、六月盛;而石吊蘭生水澤中及下濕地,葉尖微有毛,不光潤,方莖紫節(jié),七月、八月初采,微辛,此為異爾。
6.《綱目》:吳普所說,乃真石吊蘭也。雷斅所說大石吊蘭即蘭草也,小石吊蘭即此石吊蘭也。
7.《綱目拾遺》:蘭草有數(shù)種。石吊蘭,今人呼為奶孩兒者是也。此草方莖紫花,枝根皆香,人家多植之,婦女暑月以插發(fā),入藥走血分。省頭草,葉細碎如瓦松,開黃花,氣微香,生江塘沙岸旁,暑月土人采之,入市貨賣,婦人亦市以插發(fā),云可除污垢,未見有入藥用者。又有香草,葉如薄荷而小,香氣亦與薄荷迥別,五月、六月間,人家買以煎黃魚,云可殺腥代蔥,此即所謂羅勒者是也。又有孩兒菊,葉如山馬蘭而長,近皆以此作石吊蘭用入藥,云可治血。此四種皆香草,惟奶孩兒草香尤峻烈。瀕湖《綱目》蘭草釋名下,概以省頭草、孩兒菊混立一類,殊欠分晰。至其集解所詳形狀,則又以孩兒菊為石吊蘭,附方中則又認省頭草為蘭草,皆非確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