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ShānYuānWěiHuā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鳶尾科植物山鳶尾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rissetosaPall.exLink
采收和儲藏:7月花開時采,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山鳶尾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植株基部有棕褐色的老葉殘留纖維。根莖粗壯,灰褐色。葉劍形或?qū)挆l形,長30-60cm,寬0.8-1.8cm,先端漸尖,基部鞘狀;無明顯的中脈?;ㄇo高60-100cm,上部有1-3個細(xì)長的分枝和1-3片莖生葉;每分枝處有3苞片;花藍(lán)紫色,直徑7-8cm,花被管長約Icm,外花被裂片寬倒卵形,爪部黃色,具紫紅色脈紋,無附屬物,內(nèi)花被裂片較外花被裂片明顯短而狹,被針形;雄蕊3,花絲與花藥等長,花藥紫色;花柱分枝3,扁平,先端裂片近方形,有疏牙齒,子房下位,圓柱狀,長約1cm。蒴果橢圓狀至卵圓狀,長約3cm,直徑1.8-2cm,先端無橡,具6棱;種子淡褐色?;ㄆ?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2500m的濕草甸或沼澤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吉林長白山區(qū)。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主膿腫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醫(yī)藥網(wǎng)整理,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