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認為痹證治療應主抓兩點:一、病情分輕重:一般而言,病情較輕,初病或無肢體關節(jié)、骨質變形者,一般性的草藥即可治療,用藥時間也不會太長,常用藥如羌活、獨活、防風、秦艽、細辛、海風藤等藥。對于肢體關節(jié)、骨質變形或畸變病情較重者,一般較難治療,且治療病程較長,此階段之治療需要加用蟲類藥或血肉有情之品,藥物如烏梢蛇、地龍、土鱉蟲、鹿角片、全蟲、蜈蚣等。我國近現代著名醫(yī)家如章次公、朱良春、焦樹德等都有精辟論治,經驗豐富,可資借鑒。二、時間分三期:初期得病時間較短,且病情較輕者,可采用一般性祛風散寒利濕的方法。此期人體一般正氣較足,比較容易痊愈。中期患者,則需要加用一些藥力較猛烈的藥物,對于正虛者,則需要加入扶正之藥。后期患者得病時間長,且病情較重,需要從補腎祛瘀化痰法來治療,而祛風散寒利濕之法也在所必用,此期則需加入血肉有情之品或蟲類藥,比較猛烈地藥物,如細辛、附子、川烏、草烏也需辯證加入。由于此期用藥時間長,多為辛溫燥濕通絡之品,容易傷陰耗液,所以長期使用也要加用一些養(yǎng)陰之藥,防止傷陰之弊。以下是三則醫(yī)案,供同道參考:
痛痹:祛寒利濕溫腎
閆某,男,25歲,2004年12月16日。
洗浴后室內寒冷,保暖不及,突發(fā)腰痛腰重已有兩天,納食可,舌淡,苔白,脈弦。
證屬:寒濕著于腰間。
治以:祛寒利濕兼以溫腎。
處方:狗脊15克,蒼術15克,茯苓15克,苡米30克,補骨脂10克,澤瀉10克,干姜10克。水煎300毫升,每日兩次,服4劑而愈。
按:《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篇曰:“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主之。”講述腎著之病的病因病機為寒濕之邪侵犯下焦所致。此案亦為寒濕之邪侵于腰間所致,故依上法加減治療而愈。腰痛為有寒,故加補骨脂以溫補腎陽。腰重為有濕,故加澤瀉、苡米、狗脊以利濕。病輕故4劑而愈。
濕熱痹:清熱利濕,祛風止痛
李某,女,26歲,2005年8月22日診。
右膝關節(jié)腫大疼痛,厭熱喜涼,頭暈,脘滿,苔薄黃,脈滑數。
證屬:濕熱痹痛。
治以:清熱利濕,祛風止痛。
處方:苡米30克,防己15克,青風藤15克,蛇舌草30克,草蔻10克,茵陳15克,半夏10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葛根20克,蒼術10克,枳殼10克,赤芍10克。7劑,水煎300毫升,分早晚二次服,日1劑。
二診:服7劑后疼痛減輕,已無脘滿,上方去半夏、白蔻、黃連。繼服14劑而愈。
按:關節(jié)腫大疼痛,厭熱喜涼,苔薄黃,脈滑數為濕熱痹證的表現,脘滿濕熱阻滯中焦,頭暈為清陽不升,亦與濕熱有關。方中苡米、防己、茵陳、黃柏清利下焦?jié)駸?;黃連、白蔻、半夏、蒼術,枳殼清熱燥濕,調和中焦;蛇舌草清熱解毒,青風藤通絡止痛,赤芍涼血活血。藥對病癥,故上方加減約20劑而愈。
陳師體會,一般濕熱痹證多伴有中焦?jié)駸?,也可以理解患者素有濕熱體質,加之外邪侵襲關節(jié),遂成濕熱痹證。故治療此證,兼以調治中焦也是應該考慮在內的。
頑痹:化痰活血通絡,補腎祛寒
張某,男,56歲,2004年7月15日診。
雙手關節(jié)疼痛10余年,近兩年出現關節(jié)腫痛,畸形變形,晨起手不能握物,需活動后逐漸緩解,但也受限,腕肘關節(jié)間有疼痛癥狀,受涼則疼痛更劇,長期自服“止痛片”治療,間斷各處就醫(yī),無效果,于某醫(yī)院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診時可見患者雙手指關節(jié)畸變,手不能握,關節(jié)不紅,無熱證表現,舌暗,苔白膩,脈弦細。
證屬:寒著上肢關節(jié),痰瘀阻絡。
治以:化痰活血通絡,補腎祛寒。
處方:桂枝10克,附子10克(先煎),烏梢蛇10克,補骨脂10克,羌活10克,生熟地各10克,姜黃10克,防己10克,炮山甲6克,土鱉蟲6克,骨碎補10克,伸筋草10克,白芍10克,雞血藤10克。水煎服,日一劑,7劑。
外洗方:透骨草30克,川芎15克,桂枝10克,川烏10克,威靈仙10克,細辛6克。3劑,外洗。
二診(7月23日):服7劑后疼痛腫脹稍減,又繼服14劑。外洗藥取7劑。
三診(8月8日):雙手指關節(jié)腫痛較前減輕,活動度較前改善,大便干。上方加火麻仁10克,又取14劑。外洗藥取7劑。
四診(8月23日):關節(jié)腫痛大減,受涼后疼痛已不明顯,偶有腰痠不舒。上方加杜仲10克,改附子為6克,繼服14劑。外洗藥取7劑。
五劑(9月10日):手指握力增加,可持物,活動也較前靈活。四診方加當歸15克,又取14劑。
六診(9月25日):手可持物,基本可以握滿拳,手指活動比較靈活。舌暗亦減,脈稍弦。改服丸藥。
處方:桂枝10克,烏梢蛇10克,補骨脂10克,羌活10克,生熟地各10克,姜黃10克,防己10克,炮山甲6克,土鱉蟲6克,骨碎補10克,伸筋草10克,白芍15克,雞血藤15克,元胡10克,當歸15克,杜仲10克,茯苓15克,黨參10克,炒白術10克,甘草10克。上藥研極細末,和蜜為丸。每服9克,日2次,食后服。
之后先后來取過幾次中藥,丸藥方未做大的調整。服用丸藥方4月余,加之湯藥共調治半年有余,患者基本痊愈。
按:久痹或頑痹,現代也稱尪痹。其癥狀多有關節(jié)變形、腫大、僵化、不能屈伸或受限、骨質受損等特點,其重者,內經有“尻以代踵,脊以代頭”之說,可見此病如不及時治療也是非常嚴重的。一般治療之法,多從補腎祛寒入手,佐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絡之品,重者多需用蟲類藥以搜風剔絡方可。此案也是用此法治療半年而愈。上方中以桂、附子溫陽散寒;以骨碎補、補骨脂溫補腎陽;以羌活、伸筋草、防己祛風通絡;以雞血藤、白芍養(yǎng)血活血,其中雞血藤兼有通絡之功;以土鱉蟲、烏梢蛇、炮山甲搜風剔絡;以姜黃通經止痛;以生熟地滋腎養(yǎng)陰,兼可佐諸辛溫之藥。全方共奏化痰活血通絡,補腎祛寒之功。四診中腰痠為腎虛,故加杜仲以補腎。附子久用容易動陽助火傷陰,故減其量。丸藥方中去之亦是此理。六診丸藥方有溫補脾腎,養(yǎng)血活血,化瘀止痛,搜風通絡、益氣化痰的功效。全方配伍溫燥而不助火傷陰,化瘀而不耗血動血,通絡而不窒塞,為緩攻通絡之劑。方中藥物功用比較明確,這里不做分析。
活血化瘀,通絡定痛。 用于瘀血阻絡的痹證,癥見肌肉關節(jié)疼痛劇烈,多呈刺痛感,部位固定不移,痛處拒按,可有硬節(jié)或瘀斑。
健客價: ¥49.5祛風止痛、除濕豁痰、舒筋活絡。用于缺血性中風引起的偏癱,風濕痹證(風濕性關節(jié)炎)引起的疼痛、筋脈拘急腰腿疼痛及跌打損傷引起的行走不便和胸痹心痛證。
健客價: ¥39祛風除濕,清熱消腫,通絡定痛。濕熱痹膠囊用于濕熱痹證,其癥狀為肌肉或關節(jié)紅腫熱痛,有沉重感,步履艱難、發(fā)熱、口渴不欲飲,小便黃淡。
健客價: ¥59祛風除濕,清熱消腫,通絡定痛。用于濕熱痹證,其癥狀為肌肉或關節(jié)紅腫熱痛,有沉重感,步履艱難,發(fā)熱,口渴不欲飲,小便黃淡。
健客價: ¥36補肝腎,益氣血,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用于改善肝腎兩虧、氣血不足引起的腰膝冷痛,肢氣腫脹,麻木不仁,酸軟乏力,屈伸不利等痹證癥狀。
健客價: ¥188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用于風寒濕痹證。癥見肌肉酸痛,關節(jié)腫脹、疼痛,屈伸不利,麻木僵硬等及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具有上述癥候者。
健客價: ¥10.6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止痛,補益肝腎。用于風寒濕所致的痹證,癥見肢體關節(jié)疼痛、腫脹、屈伸不利、肌膚麻木、腰膝酸軟及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性關節(jié)炎見上述證候者;用于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肝腎不足證,癥見腰背疼痛,腰膝酸軟,頭暈目眩、步履艱難、不能持重、耳鳴。
健客價: ¥142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用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屬風寒濕痹證者,癥見:肌肉酸痛,關節(jié)腫脹,疼痛,屈伸不利,麻木僵硬等。癥見:反復浮腫,腰部酸痛,肢體困重,尿少,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膩等。
健客價: ¥36.9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用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屬風寒濕痹證者,癥見:肌肉酸痛,關節(jié)腫脹,疼痛,屈伸不利,麻木僵硬等。亦用于慢性腎炎(普通型為主)屬濕邪瘀阻證者,癥見:反復浮腫,腰部酸痛,肢體困重,尿少,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膩等。
健客價: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