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脫離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眼科疾病,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如果我們的眼部出現(xiàn)了病癥,那么我們的視力是會受到影響,我們的心靈也會蒙上塵埃的。大家一定要慎重的對待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視網膜脫離疾病的發(fā)病原因。
為什么會發(fā)生視網膜脫離呢?眼球壁分為三層:最外層為鞏膜,中間為脈絡膜,內層為視網膜。而視網膜本身又分內層(感覺層,神經上皮層)和外層(色素上皮層)。從胚胎發(fā)育上來說,這兩層分別來自視杯的內層和外層。所以正常情況下,這兩層之間的連接就比較疏松。在某些病理條件下,神經上皮層和色素上皮層之間就會發(fā)生分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視網膜脫離。
視網膜脫離分為三類:孔源性、牽拉性和滲出性視網膜脫離。其中以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最常見。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是指因視網膜上出現(xiàn)了裂孔而形成的視網膜脫離。多見于高度近視和老年人。由于年齡和近視的影響(高度近視眼眼軸變長),使得這些人的眼睛容易發(fā)生玻璃體液化、后脫離以及視網膜變性和變薄。失去了正常有彈性的玻璃體的支撐,在脫離的玻璃體的牽拉下,已經變性和變薄的視網膜就容易出現(xiàn)裂孔,液化的玻璃體從裂孔處流入視網膜下,形成視網膜脫離。我們亞洲(特別是中國和日本),近視眼的發(fā)病率在全世界最高,加之我國正快速進入老齡社會,所以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的患者會越來越多,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牽拉性視網膜脫離是指由于外傷、糖尿病、視網膜血管性疾病等造成玻璃體出血、機化,牽拉視網膜而形成的視網膜脫離。滲出性視網膜脫離是指眼部腫瘤、炎癥等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血管中的液體滲漏到視網膜兩層之間,而造成的視網膜脫離。由于交通、工業(yè)化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變化,環(huán)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這兩種視網膜脫離患者也有增加的趨勢。
視網膜脫離的癥狀:早期可有眼前黑影飄動和閃光感;前者是由于玻璃體后脫離或由此造成視網膜血管破裂產生少量出血,致使玻璃體混濁,在眼球運動時,就會感到眼前有黑影飄動。閃光感則是由于視網膜受到玻璃體的牽拉刺激而產生,而后患者會出現(xiàn)視野缺損和視力下降,即在某一方向好像被黑色幕布所遮擋,只能看到物體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看不清或看不到。如視網膜脫離波及黃斑,可出現(xiàn)視物變形。視野缺損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直至視力嚴重受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視網膜脫離一般沒有眼紅、眼痛等不適癥狀,容易被患者忽視。且視網膜脫離是一種眼底病變,檢查時要求醫(yī)生具有相當的經驗和一定的設備,否則極易造成漏診和誤診。臨床上將視網膜脫離誤診為“中漿”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以下情況是發(fā)生視網膜脫離的高危因素:有視網膜脫離家族史或一只眼曾患過視網膜脫離者;近視特別是高度近視(≥-6.00D)者;曾行白內障摘除術特別是后囊破裂或行囊內摘除者;先天性虹膜脈絡膜缺損患者等;對于具有高危因素者應盡量避免劇烈運動、負重、憋氣和外傷,以防發(fā)生視網膜脫離。一旦出現(xiàn)上述癥狀,患者應盡量減少活動并及時到有條件的醫(yī)院就診。醫(yī)生一般會散大瞳孔進行詳細的眼底檢查,以明確診斷并確定視網膜脫離的性質和程度,以便制定治療方案。
視網膜脫離大多需要手術治療。一般說來,對于簡單的病例可采用外路方式即鞏膜扣帶術,而對于復雜嚴重的病例則需進行內路的方式即玻璃體切除手術。當然,具體的治療方案要由醫(yī)生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手術后的效果主要取決于視網膜脫離的病程、是否波及到黃斑以及屈光間質的混濁程度等,如果黃斑部脫離時間較長,即使手術使視網膜成功復位,視力恢復也可能不理想。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有視網膜脫離的跡象時,必須及早診治,以免耽誤治療時機,影響治療效果。
讀了上文,大家應該已經知道了視網膜脫離疾病的發(fā)病原因了。知道了病因,這對我們接下來的視網膜脫離疾病的預防工作具有十分大的幫助,大家一定要合理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