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話題】慢病防控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吃牛蛙容易被感染寄生蟲,導致失明、癱瘓”,這條網絡瘋轉的微博,引發(fā)了不少市民好奇,“真的會感染寄生蟲嗎?是不是以后不能吃牛蛙了?
從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獲得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從2000年以來,廣州及周邊的東莞、深圳等地區(qū)已發(fā)生近80起毒蘑菇事件,中毒人數達300人,其中43人死亡。而致命白毒傘的致死率最高。
國家衛(wèi)計委等五部門規(guī)定,從7月1日開始,饅頭、發(fā)糕等面制品(除油炸面制品、掛漿用的面糊、裹粉、煎炸粉外)不能添加含鋁膨松劑硫酸鋁鉀和硫酸鋁銨,也就是俗稱的“明礬”,復合型膨松劑(即泡打粉)的主要成分也是上述兩種物質。膨化食品中,不再允許使用任何含鋁食品添加劑。
近期,不少年輕人在追捧一類“吸血鬼飲料”。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昨天已經責令相關網絡交易平臺關閉所有銷售此類產品的網店,禁止銷售類似產品。
滿200減100”、“千萬進口食品1元秒殺”———近日掛在中糧集團所屬的我買網首頁上的廣告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然而,一些在電腦前奮戰(zhàn)拼搶半天的消費者,收到貨物后勃然變色:費了半天勁兒,“秒”來的卻是一堆快過期的食品。
時值夏季,正是水果豐富、琳瑯滿目的季節(jié)。一些網友對催熟水果產生了疑慮,食用催熟水果會影響人體健康嗎?催熟水果營養(yǎng)是否有變化?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夏朋濱營養(yǎng)師說,水果酵素并不是一個神話,如果處理不當,小心食物中毒。對健康而言,更重要的是健康的飲食習慣,防止肥胖的產生,而不是事后的補救。
廣東人日平均攝鹽量為9.1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標準為6克。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糖尿病的基礎,我國居民85%的死亡歸因于這些慢性病,據疾控中心估算,如果廣東人均攝鹽減至4~5克,全省每年因這些病死亡人數將下降5萬人左右。
衛(wèi)生計生委在發(fā)布白酒產品中塑化劑的風險評估結果時,同時發(fā)布了“白酒產品中塑化劑風險評估結果解讀”,在解讀中清楚地指出:(DEHP5mg/kg和DBP1mg/kg)不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也就是說,即使在抽檢時發(fā)現DEHP或DBP超過這個水平,監(jiān)管部門也不能判定產品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