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源性多灶性潰瘍性狹窄性小腸炎主要表現(xiàn)為反復腸梗阻、消化道出血、貧血及低白蛋白血癥。影像學或內鏡下可見小腸多發(fā)淺潰瘍、多灶性局限性狹窄。病理提示潰瘍僅累及黏膜層及黏膜下層。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治療大多有效,但易發(fā)生依賴,對于激素依賴或無效的患者可以考慮應用免疫抑制劑,腸內營養(yǎng)有一定療效,早期診斷或可避免手術。迄今CMUSE在全世界報告不足百例,加之該病臨床表現(xiàn)和克羅恩病(Crohn′sdisease,CD)等其他小腸疾病相似,臨床容易混淆。現(xiàn)總結CMUSE的研究進展及臨床特點,以提高臨床對該罕見病的診療水平。
臨床特點
1.臨床表現(xiàn):
CMUSE為慢性病程,易復發(fā)?;谛∧c多發(fā)狹窄、潰瘍的組織學改變,其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腸梗阻、貧血、消化道出血,具體包括黑便、腹痛、腹脹、嘔吐、惡心、腹瀉、納差、乏力、體重下降等,但較少出現(xiàn)發(fā)熱。部分患者可有水腫、多漿膜腔積液,嚴重貧血可出現(xiàn)頭暈甚至暈厥。個別患者出現(xiàn)蛋白丟失性腸病、營養(yǎng)不良、生長遲緩。CMUSE還可出現(xiàn)類似結締組織病的腸外表現(xiàn),目前所報道的84例患者中2例伴有關節(jié)痛,2例伴有神經病變,2例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伴有口瘡病,1例伴有生殖器潰瘍,1例伴有雷諾現(xiàn)象,提示其發(fā)病可能與免疫異常有關。3例CMUSE患者有腸道潰瘍及狹窄性病變家族史,提示其發(fā)病與遺傳機制可能也存在一定關系。
2.實驗室檢查:
大部分患者糞便潛血陽性、貧血。部分患者伴有低白蛋白血癥,炎癥指標包括ESR、C反應蛋白或超敏C反應蛋白正?;蜉p度增高,少數增高者與腸梗阻急性期的炎癥反應相關。少部分患者伴有免疫指標陽性。韓國學者總結20例CMUSE,5例中3例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CA)陽性,3例抗雙鏈DNA抗體檢查中1例陽性。
3.影像學及內鏡檢查:
影像學檢查(包括立位腹平片、小腸CT重建、全消化道造影等)可發(fā)現(xiàn)腸梗阻、腸壁增厚、腸腔狹窄等病變。但CMUSE腸道潰瘍表淺,較難通過影像學方法檢出,另外,小腸自身的蠕動也增加了影像學準確判斷狹窄性病變的難度。雙氣囊小腸鏡和膠囊內鏡技術的發(fā)展顯著提高了小腸病灶的檢出率,而對于CMUSE的診治,前者優(yōu)于后者,因為小腸鏡下可獲取黏膜病理,甚至可行狹窄腸段擴張治療。對存在腸狹窄的患者行膠囊內鏡檢查有膠囊腸內潴留的風險。所報道的84例患者中,19例行膠囊內鏡檢查,6例(31.6%)出現(xiàn)膠囊內鏡腸內潴留,其中2例在腸內潴留6~7個月后膠囊內鏡自發(fā)崩解,4例經手術取出膠囊,1例23天后自行排出,1例7個月后因其他原因死亡行尸檢發(fā)現(xiàn)膠囊內鏡已在腸道內自發(fā)崩解。我院1例CMUSE患者發(fā)生膠囊內鏡滯留,后經手術取出,在術中切除狹窄腸段后得以確診。因此,對于疑診CMUSE的患者行膠囊內鏡檢查應謹慎。
4.腸道病變特征:
狹窄及潰瘍性病變部位主要為空腸和回腸,回腸更為多見,亦有少部分病例累及十二指腸。潰瘍性病變甚至可累及小腸之外的消化道,如盲腸、結腸、直腸、胃及食管,但以上部位均未發(fā)現(xiàn)狹窄性病變。報道的84例中,48例準確描述病變部位,其中17例(35.4%)累及空腸和回腸,16例(33.3%)僅累及回腸,9例(18.8%)僅累及空腸,2例(4.2%)累及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1例(2.1%)累及十二指腸和空腸,1例(2.1%)累及十二指腸、空腸、盲腸和升結腸,1例(2.1%)累及胃、十二指腸和空腸,1例(2.1%)累及食道、胃和十二指腸。胃、十二指腸可疑受累時建議完善幽門螺桿菌相關檢查,以明確病變與幽門螺桿菌腸病的關系。CMUSE大體病理表現(xiàn)為小腸多發(fā)潰瘍及狹窄,潰瘍數目最多可超過20處,多呈橫行,形態(tài)可為環(huán)形、圓形、線形或不規(guī)則;潰瘍底質地脆,可有接觸性出血;隨著疾病的進展,潰瘍處可發(fā)生狹窄,出現(xiàn)類似于非甾體消炎藥(NSAIDs)相關性腸病所致的隔膜樣改變;狹窄呈短節(jié)段、環(huán)形,由于之前存在潰瘍性病變,狹窄并非都為同軸性,也可呈螺旋形;病灶之間黏膜正常。鏡下組織學改變?yōu)閮H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淺表潰瘍,伴有輕、中度非特異性炎癥,可見中性粒細胞、少量嗜酸性粒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等浸潤,部分病例報道有淋巴濾泡形成。雖然CMUSE潰瘍淺表,但纖維化和炎性浸潤可達到深層組織。部分病例可見小靜脈壁增厚、血栓形成或靜脈內膜炎。
診斷及鑒別診斷
CMUSE的診斷尚未完全統(tǒng)一,2001年Perlemuter等提出CMUSE診斷要點:(1)不明原因的小腸狹窄和梗阻;(2)病理顯示黏膜層和黏膜下層淺表潰瘍;(3)慢性病程,反復發(fā)作,尤其術后易復發(fā);(4)ESR和C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正常;(5)激素治療有效;(6)并除外其他小腸潰瘍性疾病。根據我院經驗,并非所有CMUSE患者均需行手術,為了早期診斷并及早開始治療,建議其中有手術病理結果者為CMUSE確診病例,無手術病理但臨床、影像及內鏡表現(xiàn)典型者為CMUSE疑診病例。
僅累及小腸的CD是CMUSE最重要的鑒別診斷之一。韓國報告的20例CMUSE,其中90%誤診為CD。與CD相比,CMUSE特征如下:(1)炎癥指標通常不高或僅輕度升高;(2)病程長而病變相對輕,CT僅顯示黏膜層強化,腸壁不增厚或輕度增厚,病變節(jié)段較短;(3)病理無巨細胞肉芽腫或裂隙樣潰瘍;(4)無透壁炎癥或潰瘍,無瘺或膿腫;(5)胃腸道其他部位病變(如回盲部)發(fā)生率低;(6)少見CD相關的典型腸外表現(xiàn)如葡萄膜炎、鞏膜炎、結節(jié)紅斑或壞疽性膿皮??;(7)根據Umeno等日本學者的意見,SLCO2A1基因突變可能在鑒別診斷中起重要作用。
淋巴瘤累及胃腸道除了表現(xiàn)為腫物、息肉或彌漫性腸道浸潤外,亦可表現(xiàn)為腸道潰瘍,其確診依靠組織病理學。
感染性疾病如腸結核可出現(xiàn)腸道潰瘍或狹窄。與CMUSE相比,腸結核特點包括:(1)好發(fā)于回盲部;(2)潰瘍多為環(huán)形,邊緣參差不齊,底部滲出物多;(3)結核活動時ESR明顯增快;(4)可伴有淋巴結結核、肺結核等腸外表現(xiàn)。組織病理發(fā)現(xiàn)干酪樣壞死性肉芽腫或抗酸染色陽性可確診該病,血T-SPOT.TB及PPD試驗亦有一定診斷價值。
藥物性腸病尤以NSAIDs相關性腸病多見,其與CMUSE的病理表現(xiàn)相似。仔細詢問用藥史是兩者鑒別的關鍵,此外,CMUSE病程相對較長,遷延易反復,對激素治療有反應;而NSAIDs相關腸病停藥后可好轉,甚至自愈。有臨床癥狀行小腸鏡檢查時,若發(fā)現(xiàn)潰瘍有愈合趨勢或出現(xiàn)瘢痕潰瘍,更支持NSAIDs相關腸病。
胃泌素瘤可出現(xiàn)頑固性及多發(fā)性胃、十二指腸潰瘍??赏ㄟ^測定基礎及餐后胃酸、血清胃泌素水平、影像學發(fā)現(xiàn)胰腺或十二指腸占位性病變以及組織病理與CMUSE鑒別。
血管炎累及腸道亦可出現(xiàn)多發(fā)潰瘍,如白塞病、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顯微鏡下多血管炎、Churg-Strauss綜合征、肉芽腫性血管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及伯格病等。CMUSE與小腸受累的血管炎的鑒別:(1)血管炎相關小腸潰瘍系缺血所致,因此較深大,可出現(xiàn)穿孔,多灶狹窄少見;(2)血管炎為系統(tǒng)性疾病,常有皮膚、關節(jié)、腎臟、肺等多系統(tǒng)受累表現(xiàn)。系統(tǒng)性血管炎的自身抗體亦有一定的輔助診斷價值。
此外,CMUSE還需與以下少見病相鑒別:操作或手術相關腸道損傷需有腸道侵入性操作或手術史;嗜酸性粒細胞性腸炎可出現(xiàn)腸穿孔,該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高,病理可見腸道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膠原性口炎性腹瀉可借其組織病理表現(xiàn)與CMUSE鑒別:小腸絨毛與隱窩萎縮,特殊的上皮下膠原沉著,膠原沉著也可發(fā)生于胃或結腸;慢性非肉芽腫性潰瘍性空回腸炎的潰瘍與CMUSE的淺潰瘍不同,前者可深達漿膜面,甚至出現(xiàn)穿孔,但較少出現(xiàn)狹窄,對激素治療無反應;非特異性小腸潰瘍無狹窄性病變,在除外以上所有可引起小腸潰瘍性病變的疾病后方可診斷。
治療
CMUSE的治療包括藥物、營養(yǎng)、手術及內鏡下治療。藥物首選系統(tǒng)性激素治療,但多數患者出現(xiàn)激素依賴,少數可能對激素抵抗。報道的84例患者中,39例(46.4%)使用激素,其中13例(33.3%)在激素減量或減停后病情反復,4例(10.3%)在隨訪期內未復發(fā),3例(7.7%)抵抗,1例(2.6%)不耐受。激素依賴或抵抗者可考慮聯(lián)合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等,而5-氨基水楊酸和硫唑嘌呤對本病無效。文獻報道,1例使用TNFα單抗(英夫利西)誘導緩解。腸內或腸外營養(yǎng)以及補鐵治療短期可改善癥狀,甚至獲得黏膜愈合,但隨著患者恢復進食,黏膜潰瘍、貧血及低蛋白血癥很快復發(fā)。小腸纖維性狹窄最初是經手術切除治療,近年來可以在內鏡下經氣囊擴張解除非潰瘍性小腸狹窄,但文獻報道的2例內鏡下治療后均復發(fā)。手術指征包括解除腸梗阻、活動性消化道出血等。術后病理對診斷及鑒別診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但考慮到手術治療時患者往往病情已較重,若能提前作出臨床診斷并及時施治,能否延緩甚至逆轉該病病程,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美沙拉秦緩釋顆粒:潰瘍性結腸炎的急性發(fā)作 ;防止復發(fā)。頻繁發(fā)病的克羅恩病病人,預防急性發(fā)作。 固腸止瀉丸:調和肝脾,澀腸止痛。用于肝脾不和,瀉痢腹痛,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見上述癥候者。
健客價: ¥720美沙拉秦栓(天宏):用于潰瘍性結腸炎。一些病例在醫(yī)生建議下可合用美沙拉秦片劑。 美沙拉秦緩釋顆粒(艾迪莎):潰瘍性結腸炎的急性發(fā)作 ;防止復發(fā)。頻繁發(fā)病的克羅恩病病人,預防急性發(fā)作。
健客價: ¥675美沙拉秦腸溶片: 1.用于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包括急性發(fā)作期的治療和防止復發(fā)的維持治療; 2.用于克羅恩病急性發(fā)作期的治療。 美沙拉秦栓:用于潰瘍性結腸炎。一些病例在醫(yī)生建議下可合用美沙拉秦片劑。
健客價: ¥255清熱利濕,行氣。用于急、慢性胃腸炎,腹瀉,小兒消化不良。
健客價: ¥32清熱利濕,行氣。用于大腸濕熱所致的泄瀉,癥見大便泄瀉、腹痛腹脹;急慢性胃腸炎、腹瀉、小兒消化不良見上述癥候者。
健客價: ¥22清熱利濕,行氣。用于大腸濕熱所致的泄瀉,癥見大便泄瀉、腹痛腹脹;急慢性胃腸炎、腹瀉、小兒消化不良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19清熱利濕,行氣。用于大腸濕熱所致的泄瀉,癥見大便泄瀉、腹痛腹脹;急慢性腸胃炎、腹瀉、小兒消化不良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21用于輕至中度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
健客價: ¥57維生素類藥。主要適用于維生素K缺乏所致的凝血障礙性疾病。如腸道吸收不良所致維生素K缺乏。各種原因所致的阻塞性黃疽、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胰腺炎和廣泛小腸切除后腸道吸收功能減低;長期應用抗生素可導致體內維生素K缺乏,廣譜抗生素或腸道滅菌藥可殺滅或抑制正常腸道內的細菌群落,致使腸道內細菌合成的維生素減少;雙香豆素等抗凝劑的分子結構與維生素K相似,在體內干擾其代謝,使環(huán)氧葉綠醌不能被還原成維生素K,使體
健客價: ¥14輕度至中度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
健客價: ¥80治療消化性潰瘍,特別是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潰瘍,亦可用于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所致腹瀉及慢性淺表性和萎縮性胃炎。
健客價: ¥38本品適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特別是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潰瘍,亦可用于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所致腹瀉及慢性淺表性和萎縮性胃炎。
健客價: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