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痛的康復治療有哪些?
下腰痛是一組以下背部、腰骶部及臀部疼痛和不適為主要癥狀的綜合征,是臨床醫(yī)學、運動醫(yī)學及康復醫(yī)學領域常見的疾病。
大多數(shù)人群在30歲之后出現(xiàn)首次下腰痛,發(fā)生率隨年齡增長逐步升高。
由局部軟組織扭傷所致的下腰痛一般可自行好轉,或通過多種治療方式緩解疼痛癥狀,如臥床休息、冷熱敷、瑜伽、腰部推拿按摩、針灸、理療、止痛藥物、局部神經(jīng)阻滯等綜合治療康復治療方案。
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手術治療是最佳選擇。
患者也可采取以下的一些康復治療措施——
臥床休息
臥床休息是治療下腰痛最常用的方法。腰椎間盤是身體負荷最重的部分,臥床休息可減少椎間盤所受的壓力,有利于緩解受壓的硬膜囊及神經(jīng)根水腫。
但長時間臥床休息會延緩功能恢復,普遍認為如有必要可短期臥床休息。
物理治療
下腰痛的物理治療包括電療、超聲波、冷熱療法、牽引、光療等,可以改善微循環(huán),并有增強患者的免疫力、阻斷神經(jīng)沖動傳導,有緩解疼痛、抗炎等作用。
中頻電流療法產(chǎn)生大量熱量,對組織產(chǎn)生足夠的刺激,可以抑制感覺神經(jīng)、提高痛閾,還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水腫、緩解疼痛,促進骨骼肌收縮、松弛、軟化瘢痕及粘連組織,緩解椎間盤纖損傷,從而緩解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
超短波有改善受傷肌肉、血液循環(huán)、促進水腫吸收、緩解肌肉韌帶痙攣的作用,從而緩解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的目的在于促進受傷組織愈合,糾正脊柱的力學改變,尤其是加強脊柱的穩(wěn)定性。運動療法能顯著改善下腰痛患者的肌力和疼痛癥狀,降低復發(fā)率。
運動療法的內容包括力量訓練、耐力訓練、脊柱活動度訓練等。
力量訓練主要是指腹肌和背肌的訓練,腹肌訓練可以增強腹肌肌力,減輕脊柱的負荷,腰背肌鍛煉能見效后部韌帶的張力,增強脊柱的穩(wěn)定性,可以有效防治下腰痛,還可以緩解下腰痛的癥狀。
耐力訓練主要是指有氧運動訓練,如散步、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其特點是阻力小、重復次數(shù)多、持續(xù)時間長。
運動療法制定前應明確診斷,實施過程中要密切觀察康復效果,以便及時調整訓練內容。
不同的下腰痛類型需要不同的運動訓練,所以應制定個體化的訓練方案,根據(jù)患者病情有針對性地改善肌力或耐力,如可以加強腰背肌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