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去掉縣域藥品市場,仍然是個令人矚目的話題,因為現在這個是熱點。
其實這里面只需要梳理幾個問題:
1)慢病管理有市場嗎?
市場規(guī)模肯定有。而且在縣域市場,那是潛力一大堆。但目前是有潛力,沒變現,而且開發(fā)的難度還很大,屬于那種心里惦記但撈不著的新鮮玩意兒。
在我估摸著,縣域藥品市場慢病的規(guī)模應該不低于3000-5000個億。
2)什么樣的方法能撬動慢病市場?
目前有幾個品種在做慢病市場,用的方法呢還是多年前的老辦法:檢測、義診、體檢。但后續(xù)的鏈條沒有拉得那么長,所以在培養(yǎng)的效果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通俗地說銷售額還是比較小。
目前很多藥店還是在琢磨慢病管理,但往往藥店里的慢病柜臺也就是個擺設,價格賣得低有量,價格高呢那么就是寂靜無人。連同目前說得熱乎的會員管理,也是個擺設玩意兒,除了幾個企業(yè)在會員日折扣上做得不錯外,更進一步的會員管理深度模式那是蕩然無存。
所以用什么樣的方法能橋東慢病市場?而且這種方法有效快速,能夠快速形成合理的投入產出比,有嗎?
有的。在我看來,這首先是個品類管理的問題,也就是基礎品種和凈利品種的有效搭配問題;第二是深度服務的問題,也就是在凈利品種上能否提供合理的服務,讓一部分患者為凈利品質買單;三是提供周邊延展服務的問題,抓住凈利品種,然后形成規(guī)模,再然后提供部分溢價服務,然后才有可能轉化另一部分服務和產品。
3)慢病市場在人員上需要什么配置?
沒有人,肯定沒有服務;
沒有人,肯定沒有品質;
沒有人,肯定沒有互動。
慢病管理,首先是互動,然后是服務,然后是品質。這個道理有點類似于海爾白電以前的策略:優(yōu)質的服務,會讓患者持久忠誠。
所以在人員配置上,至少需要一個小隊,5-6人;
另外專業(yè)的學術服務+柔和的服務標準化才能讓人接受服務的價值;
再者,溢價的服務包才可能成為優(yōu)質商品,只有溢價才有可能患者購買。
4)我們現在缺什么?
其實,目前我們什么都缺。人、思想、服務、標準、流程、執(zhí)行都是空白。從我的角度出發(fā),這個市場在未來的2-3年至少是1000億級別的市場。
我們現在最缺的是思想???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oldnoir.com/xwpd/yiyaozixun/yiyaohuiyi/" name="InnerLinkKeyWord">醫(yī)藥行業(yè)內部,我覺得已經沒有對標的意義了,我們要從外部行業(yè)去學習。這里可能學習的企業(yè)標桿有很多,大家自己去找摸找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