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年心臟猝死50多萬人: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氣溫回暖,也是心臟猝死高發(fā)的季節(jié)。據(jù)央視公益廣告報道,我國每年發(fā)生心臟猝死的人數(shù)超過50萬例。每天約有1500人死亡,每小時約60人死亡。
心臟猝死可以歸結為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并發(fā)癥多等特點,目前,中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已經超過2.7億人,常見于50歲以上中老年人。
心腦血管疾病是由于長時間飲食習脂類、醇類食物過多,同時又沒有合理的運動促進脂類、醇類的代謝,導致體內脂類醇類物質逐漸增多,摻雜在血液中,使毛細血管堵塞。
隨著時間的推移,脂類、醇類物質容易和體內游離的礦物質離子結合,形成血栓,血栓容易在血管的拐角處,或者瓶頸處堆積,鈣化。同時血栓越來越多,使血管直徑縮小。
心臟為了保持足夠的供血量,就增加血壓,造成高血壓疾病。如果血壓過高,可能導致血管崩裂,于是產生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如果供血不足,即為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
我國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近300萬人,占我們國每年總死亡病因的51%。心臟一旦驟停,四分鐘之內為搶救的黃金時間,但存活率僅有50%,超過最佳搶救時間,即使有幸搶救過來,腦細胞也會產生不可逆性受損——75%的患者不同程度喪失勞動能力,40%重殘,甚至會成為植物人。
疾病不擇人,養(yǎng)生要趁早:
2012年8月,央視足球評論員陶偉猝死在濟南一家酒店,年僅46歲。同年,央視新聞1+1就專門做了一期關于猝死的報道。
2015年10月,剛剛在青運會奪得100、200米蛙泳金牌的慶文怡猝死在宿舍,年僅17歲,此時距離里約奧運會不到8個月的時間。隊友孫楊曾嘆言:“金牌不等于健康”。
2017年1月,一位28歲的麻醉科醫(yī)生猝死在工作崗位上。
2017年2月,歌手覃楨,剛剛創(chuàng)作的歌曲還未來得及發(fā)布就因過度勞累導致心肌猝死,年僅34歲。
現(xiàn)實的一樁樁悲劇在警醒我們,疾病不擇人,他們當中有明星,有主持人,有運動健將,更有救死扶傷的醫(yī)生,但都沒能擋住心臟猝死來臨的腳步,而且心臟猝死已由老齡化向低齡化轉變。
人只有到了醫(yī)院,躺在冰冷冷的手術臺上,才知道養(yǎng)生是多么的重要。著名臺灣歌手、藝人黃安就曾發(fā)微博感嘆養(yǎng)生的可貴:雖然經過大手術,但是一個多月來,生活有序、飲食有機、運動有度,不狂喜、不發(fā)怒,云淡風輕。用清水洗臉,不用洗面奶,今日一看,氣色紅潤更勝先前。早如(如)此,就不會高血壓、心肌梗塞了。養(yǎng)生要趁早,千萬不可犧牲健康去換(金)錢。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能夠照顧好家庭,能夠快樂的生活。但世事無常,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就能得到的。人吃五谷雜糧怎能不得病,每個人都知道疾病是躲不掉的,所有的道理都懂,但是如何才能抵御這突如其來的疾病呢?
著名作家張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實際上,生活中許多事情都要趁早,比如:吃苦要趁早;比如:學習要趁早;比如:掙錢要趁早。太晚了,即便有這個想法,或許也沒有這個精力與體力?,F(xiàn)在感覺,養(yǎng)生亦是如此:疾病不擇人,防病要趁早,養(yǎng)生更要趁早,越早越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