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兒科指南推薦腦震蕩后初期應休息直至癥狀緩解。而最近有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發(fā)生腦震蕩后恢復某些體力活動優(yōu)于休息,可能會對現(xiàn)行腦震蕩管理產生影響。
一項研究顯示,兒童和青少年發(fā)生腦震蕩后休息可能并不是最佳選擇,這可能會改變腦震蕩的管理。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腦震蕩后7天內恢復某些體力活動與28天時更少的持續(xù)性腦震蕩后遺癥癥狀(PPCS)相關。
主要研究者RogerZemek(渥太華大學)表示,“依我看來,這些結果表明讓患者休息幾周(或幾個月)直至兒童出現(xiàn)完全緩解的現(xiàn)行實踐可能需要改變。”該研究發(fā)表于12月20日的JAMA雜志。[JAMA2016Dec20]
休息一直是腦震蕩管理的基礎,兒科指南推薦腦震蕩后初期應進行身體休息直至癥狀緩解。但是沒有明顯的證據(jù)證實避免體力活動能夠加快身體恢復。
恢復某些體力活動,效果更佳
研究者在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隊列研究中對損傷后7天內進行體力活動與PPCS發(fā)生率之間關聯(lián)進行觀察。研究納入年齡在5~17歲的急性腦震蕩患者,并在9個兒科急診研究加拿大網絡急診室進行評估。
PPCS定義為受傷后28天出現(xiàn)3個或更多新發(fā)或惡化的腦震蕩癥狀。在2413例參與者中,733例(30.4%)患者出現(xiàn)PPCS。
受傷后7天時,1677例(69.5%)患者報告有某些類型的體力活動,主要為輕度有氧運動(32.9%),也有專業(yè)運動鍛煉(8.9%),非接觸性訓練(5.9%),自由搏擊訓練(4.4%)和自由競賽類運動(17.4%)。剩余的736例參與者(30.5%)報告無體力活動。
在未調整的分析中,早期活動組的PPCS風險低于無活動組(24.6%vs43.5%;絕對危險差值[ARD],18.9個百分點)。
早期體力活動在傾向得分匹配分析(28.7%vs40.1%;ARD,11.4個百分點)中也似乎有預防PPCS的作用,在治療權重分析(早期活動組發(fā)生PPCS的相對風險0.74;95%置信區(qū)間,0.65-0.84)中有概率減少趨勢。
「良藥」
Zemek表示,在其他疾病過程中早期恢復體力活動具有生理、心理和功能獲益,例如卒中——嚴重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的一種。
體力活動優(yōu)于休息的某些生理原因可能包括改善腦血流和運動期間釋放促進神經可塑性和大腦康復的因子。從心理學上講,從“家庭監(jiān)獄”中釋放出來可能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可以加強他們身體康復的信心??傮w而言,運動是一種良好。
未來有必要進行研究以確定腦震蕩后早期運動方案的最佳時機、類型和強度。對大多數(shù)兒童來說,在受傷后幾天里進行短程步行可能是有益的。
在一篇隨刊社論中,SaraChrisman(西雅圖兒童研究機構)寫道,總體來說這是一項精心設計的研究,結果支持腦震蕩后早期體力活動可能與良好的結局相關。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允許青少年在腦震蕩后重新參加體力活動與完全回到比賽中是不同的。任何活動必須以不能增加康復期間另一次頭部撞擊風險為前提。
安神,鎮(zhèn)靜,通經活絡,調和氣血,醒腦開竅。用于“黑白脈病”、“龍血”不調; 中風,癱瘓、半身不遂、癲癇、腦溢血、腦震蕩、心臟病、高血壓及神經性障礙。
健客價: ¥336安神,鎮(zhèn)靜,通經活絡,調和氣血,醒腦開竅。用于“黑白脈病”、“龍血”不調;中風、癱瘓、半身不遂、癲癇、腦溢血、腦震蕩、心臟病、高血壓及神經性障礙。
健客價: ¥210安神、鎮(zhèn)靜,通經活絡,調和氣血,醒腦開竅。用于“黑白脈病”、“龍血”不調;中風、癱瘓、半身不遂、癲癇、腦溢血、腦震蕩、心臟病、高血壓及神經性障礙。
健客價: ¥399清心安神,化痰醒腦,活血通絡。 用于神經衰弱,失眠,頑固性頭痛,腦震蕩后遺癥所致頭痛、眩暈、健忘、失眠等癥。
健客價: ¥19.9清心安神,化痰醒腦,活血通絡。用于神經衰弱,失眠,頑固性頭痛,腦震蕩后遺癥所致頭痛、眩暈、健忘、失眠等癥。
健客價: ¥36清心安神,化痰醒腦,活血通絡。用于神經衰弱,失眠,頑固性頭痛,腦震蕩后遺癥所致頭痛、眩暈、健忘、失眠等癥。
健客價: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