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普利茅斯大學,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表明,一種常用的孢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疫苗上的載體對埃博拉病毒糖蛋白具有表達能力,在獼猴試驗(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NHP)中,該疫苗對埃博拉病毒具有保護作用。NHP模型的成功被認為是埃博拉病毒疫苗進入人體和其他類人猿試驗的關鍵步驟。
該研究刊登在今天(2月15日,星期一)《自然》子刊《科學報告》上。
研究除了展示巨細胞病毒疫苗的抗埃博拉病毒作用外,研究人員還對其保護機制進行了研究。孢疹病毒疫苗在接種后的不同時間,理論上可以產(chǎn)生靶蛋白(如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目前,巨細胞病毒疫苗在接種后期會產(chǎn)生埃博拉病毒糖蛋白。這種在沒有檢測到埃博拉專屬T細胞的情況下產(chǎn)生大量的埃博拉病毒抗體的結果令人驚訝。此前從未在靈長類動物孢疹病毒疫苗中見過這種抗體的免疫轉換,孢疹病毒疫苗通常是和大量T細胞反應,與抗體很少或不反應。
“這完全是意外的發(fā)現(xiàn)。”MichaelJarvis博士說道,他是普利茅斯大學該項目的負責人。“雖然我們還需進一步探討該研究,但是研究結果表明我們可能對抗體或基于目標抗原產(chǎn)生的T細胞的免疫作用具有偏見。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不是因為埃博拉病毒,而是疫苗對其他傳染及非傳染性疾病的治療。”
埃博拉病毒對非洲野生類人猿數(shù)量的毀滅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說不清的故事。雖然目前的研究采用直接接種疫苗法,巨細胞病毒疫苗可以從動物傳遞到動物,這可能是一種保護這種難以接近的動物群體的方法。目前的研究是一個進步,不僅是傳統(tǒng)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在人類中的應用,而且也是這種“自傳播疫苗”在應用于人類前,對類人猿埃博拉病毒及其他在野生動物身上出現(xiàn)的傳染性疾病的治療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