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控制治療應越早越好
兒童哮喘治療的目標為以下六點:
達到并維持癥狀的控制;
維持正?;顒?,包括運動能力;
使肺功能水平盡量接近正常;
預防哮喘急性發(fā)作;
避免因哮喘藥物治療導致的不良反應;
預防哮喘導致的死亡。
哮喘控制治療應越早越好。要堅持長期、持續(xù)、規(guī)范、個體化治療原則。治療包括:
急性發(fā)作期:快速緩解癥狀,如平喘、抗炎治療;
慢性持續(xù)期和臨床緩解期:防止癥狀加重和預防復發(fā),如避免觸發(fā)因素、抗炎、降低氣道高反應性、防止氣道重塑,并做好自我管理。
注重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相結合,不可忽視非藥物治療如哮喘防治教育、變應源回避、患兒心理問題的處理、生命質量的提高、藥物經濟學等諸方面在哮喘長期管理中的作用。
每年要評估患兒是否需要治療
為鞏固療效,維持患兒病情長期穩(wěn)定,應加強臨床緩解期的處理;特別是醫(yī)生和患兒、家長一起互動,形成一個緊密的伙伴關系,在防治上進行長期指導和合作。
1.鼓勵患兒堅持每天定時測量PEF、監(jiān)測病情變化、記錄哮喘日記。
2.注意有無哮喘發(fā)作先兆,如咳嗽、氣促、胸悶等,一旦出現應及時使用應急藥物以減輕哮喘發(fā)作癥狀。
3.病情緩解后應繼續(xù)使用長期控制藥物,如使用最低有效維持量的糖皮質激素(ICS)吸入治療等。
4.控制治療的劑量調整和療程:單用中高劑量ICS者,嘗試在達到并維持哮喘控制3個月后劑量減少50%。單用低劑量ICS能達到控制時,可改用每天1次給藥。聯(lián)合使用ICS和長效β2激動劑(LABA)者,先減少ICS約50%,直至達到低劑量ICS才考慮停用LABA。如使用最低劑量ICS患兒的哮喘能維持控制,并且1年內無癥狀反復,可考慮停藥。有相當比例的5歲以下患兒哮喘癥狀會自然緩解,因此對此年齡兒童的控制治療方案,每年至少要進行兩次評估以決定是否需要繼續(xù)治療。
5.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包括了解誘因和以往發(fā)作規(guī)律,與患兒及家長共同研究,提出并采取一切必要的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觸變應源、防止哮喘發(fā)作、保持病情長期控制和穩(wěn)定。
6.并存疾病治療:70%~80%哮喘兒童同時患有過敏性鼻炎,有的患兒并存鼻竇炎及胃食管反流等。這些共存疾病可影響哮喘的控制,需同時進行相應的治療。
患者教育和家庭防護要同時抓
哮喘防治教育是達到哮喘良好控制目標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哮喘對患者、患者家庭及社會有很大的影響。讓孩子和家長正確認識和面對兒童哮喘,是疾病控制的關鍵。雖然目前哮喘尚不能根治,但通過有效的哮喘防治教育與管理,建立醫(yī)患之間的伙伴關系,可以實現哮喘“臨床治愈”。
2012年由歐洲變態(tài)反應和臨床免疫學會(EAACI),美國變態(tài)反應哮喘和免疫學會(AAAAI),美國變態(tài)反應哮喘和免疫學院(ACAAI)和世界變態(tài)反應組織(WAO)共同撰寫了《兒童哮喘國際共識》,對兒童哮喘防治和管理,提出了患兒及其家長或監(jiān)護人應接受哮喘治療教育,并與哮喘健康教育使者共同合作,以優(yōu)化哮喘的管理。教育與形成的合作關系對哮喘治療計劃的實施及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哮喘控制的客觀手段是肺功能及PEF的測定。有條件可以每3個月做1次肺功能測定,5歲以上的患者有條件可以每天堅持測PEF,并記錄在哮喘日記中。一些經過臨床驗證的哮喘控制評估工具如C-ACT和ACQ可用于評估哮喘控制水平。作為肺功能的補充,既適用于醫(yī)生、也適用于患者自我評估哮喘控制,患者可以在就診前或就診期間完成哮喘控制水平的自我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