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wǎng) > 哮喘頻道 > 哮喘百科 > 治療 > 哮喘別擔心 艾灸幫助您

哮喘別擔心 艾灸幫助您

2018-11-02 來源:萬畝艾田商城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lián)盟 美容護膚
摘要:癥狀表現(xiàn):遇冷感寒發(fā)作,呼吸急促,喉中痰鳴如水雞聲,咳痰清稀或黏白,量不多,胸悶如窒,不能平臥,口不渴,或兼有發(fā)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鼻流清涕,鼻咽發(fā)癢等表證。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中醫(yī)學所指的哮喘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哮喘包括由心臟、肺等多種疾病引起的喘息癥狀,即中醫(yī)的“喘證”;狹義的哮喘是指支氣管哮喘,也即中醫(yī)的“哮證”。北京灸道堂中醫(yī)研究院灸療師表示,哮和喘相類,但哮乃喉及肺中有呷呀之音(哮鳴音),哮證是一種突然、反復發(fā)作,以喘促上氣、喉中有水雞聲為臨床特征的疾病。歷代有“吼喘”,“齁喘”、“喘鳴”、“呷嗽”等名稱。由于哮必兼喘,所以哮證通常亦稱為“哮喘”。哮喘的急性發(fā)作期通常以標實為主,而哮喘緩解期多以本虛為主,久病反復發(fā)作則可導致肺、腎、脾的虛證,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的特征。臨床上的哮喘頑癥,往往為混合型,發(fā)病原因比較復雜,治療比較棘手。哮喘的辨證施治應遵循“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表”的原則。

【病理闡述】

哮喘的發(fā)生,濁內(nèi)伏為主因。灸道堂灸療師表示,早在漢代,張仲景即提出了膈上病痰之說。隋·巢元方對哮喘發(fā)作的病機概括為“痰氣相擊”,如《諸病源候論》曰:“其胸膈飲多者,嗽則氣動于痰,上搏咽喉之間,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謂之呷嗽。”“肺主于氣,邪乘于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制,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當然,痰的來源,實由津液所化,其發(fā)生與肺、脾、腎三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肺氣不和,呼吸之氣不得宣暢;肺氣虛弱,津液不得輸布,痰飲貯于肺絡;脾氣虛弱,津液運化受阻,痰涎內(nèi)生,腎氣虛弱,不能納氣歸元而氣逆等均可發(fā)為哮喘。故在平時可出現(xiàn)肺脾腎的虛象,朱丹溪曾提出:哮喘“未發(fā)以扶正氣為主,既發(fā)以攻邪氣為急”。對后世影響很大,一直為后世醫(yī)家所宗旨。

此外,痰飲內(nèi)伏,感于風寒,嗅及異物;或進食蝦蟹魚腥之物;或情志不舒,飲食勞倦等均可引動內(nèi)伏之痰飲,阻塞氣道,導致哮喘發(fā)作。

【灸療辨證】

本病臨床辨證可分為發(fā)作期、緩解期兩個不同的階段。

(一)發(fā)作期:

1.寒哮:

(1)癥狀表現(xiàn):遇冷感寒發(fā)作,呼吸急促,喉中痰鳴如水雞聲,咳痰清稀或黏白,量不多,胸悶如窒,不能平臥,口不渴,或兼有發(fā)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鼻流清涕,鼻咽發(fā)癢等表證。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2)灸療原則:溫肺散寒,豁痰降氣平喘。以取足太陽、任脈、手太陰經(jīng)穴為主。

(3)灸療處方:肺俞、風門、天突、膻中、列缺、豐隆。

(4)隨癥加穴:①喘甚者,加定喘,合谷;②發(fā)熱惡寒者,加大椎、尺澤。

(5)灸療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選3~5穴,每穴灸5~7壯,每日或隔日灸1次,也可1日治2次,5~7次為1療程。

②溫針灸:每次選3~4穴,每穴均用瀉法留針,同時在針柄上點燃艾圓,每次1~2壯,每日或隔日針灸一次。亦可應用GZH型熱針儀進行熱針治療。

白芥子敷灸:選取背部肩胛間區(qū),每次敷灸30~6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3次為1療程。敷灸處皮膚呈現(xiàn)紅暈、發(fā)熱,微痛或起泡。

(6)方義說明:背部俞穴肺俞、風門疏散風寒,宣發(fā)足太陽經(jīng)氣;胸部氣之會穴膻中,寬胸順氣;任脈之穴天突降逆平喘;肺之絡穴列缺肅降手太陰經(jīng)氣;足陽明胃經(jīng)絡穴豐隆豁痰辟氣。諸穴合用,可以祛除寒邪,降逆平喘。

2.熱哮:

(1)癥狀表現(xiàn):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鳴聲,嗆咳面赤,痰黃稠難出,胸部煩悶,口渴喜冷飲,小便黃,大便干燥?;虬橛邪l(fā)熱,有汗不暢,頭痛等表證。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或數(shù)。

(2)灸療原則:清肺化痰,降逆平喘。以取督脈、任脈、手太陰、手足陽明經(jīng)穴為主。

(3)灸療處方:大椎、合谷、膻中、尺澤、豐隆、涌泉。

(4)隨癥加穴:①喘息憋悶者,加天突、內(nèi)關;②煩躁不寧者,加魚際、神門。

(5)灸療方法:

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3~4穴,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②復方桃仁敷灸:取桃仁60g,杏仁6g,梔子20g,胡椒3g,糯米2g,上藥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diào)制成糊狀。將藥糊分成4份,貼敷于雙側(cè)涌泉及與涌泉相對足背阿是穴處,12小時后除去。隔12小時可作第2次治療,3次為1療程。

(6)方義說明:大椎、合谷、尺澤清肺泄熱;膻中寬胸降氣;豐隆化痰降濁;取足少陰井穴涌泉,意在引氣歸元。

(二)緩解期:

(1)癥狀表現(xiàn):肺氣虛為主者,氣短乏力,痰多清稀,怯寒自汗,易于感冒,面色晄白,稍犯風寒即易誘發(fā)哮喘;脾氣虛為主者,食欲不振,腹脹,大便溏稀,痰多色白質(zhì)黏,肢體倦怠,面色少華,往往因飲食失當而誘發(fā)哮喘;腎氣虛為主者,則氣短氣喘,動則尤甚,腰酸膝軟,肢冷畏寒,頭昏耳鳴,面容憔悴,小便頻數(shù),或尿少,肢體水腫,遇勞易誘發(fā)哮喘。舌質(zhì)淡、胖嫩,脈細無力。

(2)灸療原則:補肺健脾益腎,化痰定喘。以取足太陽、任脈、足陽明經(jīng)穴為主。

(3)灸療處方:肺俞、脾俞、腎俞、膏肓、氣海、足三里。

(4)隨癥加穴:①自汗量多者,加陰郄、后溪;②納差者,加脾俞、中脘;③痰多者,加關元、豐隆;④動則氣喘者,加涌泉、太淵。

(5)灸療方法:

①艾炷瘢痕炎:每次選2~3穴,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每穴各用棗核大艾炷直接灸三壯,外貼普通油紙小膏藥。3天后開始每日換膏藥1次,可使化膿7~10天,若欲灸瘡愈合,且須停貼膏藥,局部涂以龍膽紫即可。

②藥物艾炷瘢痕灸:選取陳艾絨500g,麻黃、桂枝、肉桂、獨活、羌活、乳香、沒藥、細辛、干姜、丁香、白芷、川椒、廣木香、蒼術、防風、半夏曲各15g,硫磺30g,蘇子、牙皂、烏藥、廣陳皮、川烏、石菖蒲、炮穿山甲、甘草各9g,麝香1g。將以上諸藥共研細末和艾絨拌勻,貯瓶備用。灸治前制成直徑0.6~0.8cm,高1~1.2cm的圓錐形艾炷。施灸時先將穴位常規(guī)消毒,再以1%普魯卡因0.5~1m1局部麻醉后。用大蒜汁涂拭于局麻的穴位上,依艾炷瘢痕灸法操作。灸道堂灸療師指出,每次選用3~4個穴位,每穴灸5~9壯,小兒只灸1次,成人一般灸3次,每年灸1次或2年灸3次。

③復方白芥子敷灸(即冬病夏治消喘膏):炙白芥子、玄胡各21g,甘遂、細辛各12g,上藥共研細末,姜汁調(diào)成稠糊狀使用。每次選用3穴,每穴敷藥如蠶豆大小,一般敷灸4~6小時,如局部有燒灼疼痛感,可提前取下。每隔10天治療1次,即夏季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一般連續(xù)3年。

④復方芥遂丸敷灸:分虛寒(即寒哮)、痰熱(即熱哮)二型分別用藥。①虛寒型:白芥子、甘遂,麻黃、桂枝、細辛、五味子、黃芪、半夏、杏仁、遠志,以上藥物共研細末,姜汁和丸如彈子大備用。②痰熱型:白芥子、甘遂、石膏、黃芩、桑白皮、麻黃、杏仁,以上藥物共研細末,豬膽汁為丸如彈子大備用。每年夏至至大暑,冬至至大寒各敷藥3次,每次間隔1周,連續(xù)2年為1療程。虛寒型取膏肓、膈俞、膻中、華蓋穴;痰熱型取肺俞、華蓋、彧中穴。

(6)方義說明:膏肓、肺俞培補肺氣;腎俞補腎納氣;足三里、脾俞調(diào)補脾胃之氣,可以使水谷精微上歸于肺。

【補充說明】

1.注意觀察哮喘病人的發(fā)作時間與誘因,積極查明過敏原,避免再次吸入、接觸或食入。

2.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灰塵,飲食宜清淡,對蝦、蟹、海魚、辛辣等易致過敏的食物應慎食。

3.在哮喘緩解期,應積極進行灸法治療,以扶助正氣,防止發(fā)作。

4.若哮喘發(fā)作劇烈,呈持續(xù)狀態(tài)時,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加強護理,及時給予吸氧,采用中西結(jié)合方法進行救治。

艾灸培訓:大醫(yī)堂每月1日專業(yè)艾灸培訓班開課通知

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艾灸保健推廣委員會:2018全球會員招募公告

《艾草文集》:國內(nèi)第一本艾草研究文集

《艾草中國》紀錄片:面向全球征集艾草故事和拍攝線索

《中國灸法大全》:艾灸師必備隨身寶典和艾灸百科全書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chǎn)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