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本質是慢性氣道炎癥。隨著對哮喘的認識和以吸入型糖皮質激素(ICS)、長效β-受體激動劑(LABA)為主的吸入治療在臨床的應用,大部分哮喘患者的癥狀均能得到控制。
但不容忽視的是約占哮喘患者5%的難治性哮喘(DifficultAsthmaDA)的存在,有文獻報道近年來其發(fā)病率較前降低,但其急診就醫(yī)率、住院率及治療費用均較輕、中度哮喘明顯增加。
難治性哮喘臨床表現(xiàn)
激素依賴性(抵抗性)哮喘
難治性哮喘的治療
以吸入激素為主的聯(lián)合治療
目前常用且規(guī)范使用的治療DA的方法為以吸入激素為主的聯(lián)合治療,如:ICS與LABA聯(lián)合治療、ICS加白三烯受體(LTs)拮抗劑、ICS加緩釋茶堿等,經此聯(lián)合治療后大部分患者癥狀好轉,但仍有部分患者即使聯(lián)合應用以上數(shù)種藥物后癥狀仍得不到有效控制,仍需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以改善癥狀,對于這類患者,獲得有效的哮喘控制狀態(tài),常要以骨質疏松、糖尿病、高血壓、胃腸道出血、易合并感染等嚴重的副作用為代價。
抗IgE單克隆抗體
抗IgE單體(奧馬珠單抗)可阻斷游離IgE與其效應細胞表面受體的結合,是一種重組鼠抗人的單克隆抗體。
抗IgE單體可減少哮喘惡化的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糖皮質激素的用量,且使用安全、副作用小,哮喘患者的耐受性良好。抗IgE單體在2006年被明確寫入全球哮喘防治倡議(GINA)指南,可作為難治性哮喘的治療方法之一。
但該藥在總IgE正常的患者中使用未見明顯療效,而且該藥價格昂貴,臨床應用時間較短,其安全性及遠期療效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腫瘤壞死因子(TNF-α)阻斷劑
哮喘是一種以嗜酸粒細胞增多為主的疾病,但有研究結果顯示中性粒細胞同時參與哮喘氣道炎癥的形成。
TNF-α是一種多功能的炎癥因子,它在維持氣道的高反應性及促進中性粒細胞的抗炎反應中起一定的作用,在哮喘患者中TNF-α及其受體水平均升高,TNF-α抑制劑治療可減少哮喘急性加重。但其安全性尚需長期觀察,在臨床上的應用尚有一定的爭論。
表型特異性治療
表型特異性治療是一種根據(jù)支氣管黏膜活檢的病理改變,進行針對性治療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種類型。
(1)中性粒細胞炎癥為主:對中性粒細胞增多性的DA會有一定療效;
(2)嗜酸性細胞炎癥為主:可以選用氨甲蝶呤或環(huán)孢菌素,適當改變抗炎治療;
(3)無明顯炎癥證據(jù),但有顯著的可逆性支氣管收縮,可連續(xù)皮下輸注β2受體激動劑。與臨床類型相似,DA可能也存在不同的炎癥和臨床表型,可能有多種病理過程與其發(fā)展相關。
因此研究不同表型的發(fā)生機制以及針對不同表型的治療或可成為DA治療的新手段,此種針對性的治療對增加新的、可選擇性的用藥具有指導作用。
支氣管熱成形術(BT)
支氣管熱成形術是一種支氣管鏡下治療手段,通過射頻消融氣道平滑肌來治療難治性哮喘。此療法的機制除了能消融平滑肌,還可以改變支氣管上皮、黏液腺、神經、微血管的特性和修飾氣道炎癥。
研究顯示,通過BT治療的哮喘患者氣道內平滑肌數(shù)量較前減少,氣道反應性亦有下降,該治療可改善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和最大呼氣流量,以及改善患者無癥狀天數(shù)百分比、癥狀的嚴重程度和哮喘生活質量問卷調查。
BT有良好的遠期療效安全性。隨著BT技術的成熟,預期其在難治性哮喘患者氣道重塑的治療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免疫抑制劑、抗代謝藥和可節(jié)減激素的藥物
有研究表明,甲氨蝶呤和環(huán)孢素A可以顯著減少口服激素依賴性哮喘患者口服激素的劑量。這些藥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只能在??漆t(yī)生指導下使用。屬于此類的其他藥物包括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氨苯砜、秋水仙堿及羥氯喹等。
由于尚無高級別循證醫(yī)學研究證據(jù),上述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確,不宜常規(guī)使用。此外,小劑量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口服也有助于難治性哮喘的治療,可減輕中性粒細胞為主的氣道炎癥,降低氣道高反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