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雙胍在目前雙胍類降糖藥中的地位最為重要,作為二型糖尿病一線治療用藥,使用二甲雙胍對于穩(wěn)定患者的基礎空腹血糖有著巨大的意義。但是,人們對二甲雙胍的降糖原理其實并未完全了解,而據(jù)國外最新研究標明,二甲雙胍不但可以降低血糖,更可以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二甲雙胍可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賓夕法尼亞大學糖尿病、肥胖代謝研究所的醫(yī)學教授MorrisJ.Birnbaum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動物研究中發(fā)現(xiàn)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在實驗小鼠的研究中證實抑制了胰高血糖素生成的某種重要信號分子的能力,從而讓我們對二甲雙胍的認識更加深入。
眾所周知,二甲雙胍能有效治療糖尿病,而且是糖尿病患者所有降糖藥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但它的作用機制至今卻仍不完全被人理解。10年前,研究人員提出二甲雙胍是通過激活AMPK酶減少了葡萄糖合成。然而在2010年時,當前Nature研究的合作者們通過遺傳學實驗向上述觀點提出了挑戰(zhàn)。
文章的共同作者、來自法國Inserm,CNRS和巴黎第五大學的MarcForetz和BenoitViollet發(fā)現(xiàn),缺失AMPK的小鼠其肝臟仍然能夠對二甲雙胍做出反應,表明血糖水平是在AMPK信號外受到控制。
重新調查葡萄糖正常調控的機制,研究小組了解到,當沒有食物攝入且葡萄糖降低時,胰臟會分泌胰高血糖素向肝臟發(fā)送生成葡萄糖的信號。于是他們質疑二甲雙胍是否是通過終止胰高血糖素級聯(lián)反應來發(fā)揮作用的。
新研究描述了二甲雙胍拮抗胰高血糖素作用,從而降低空腹血糖水平的一種新機制。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二甲雙胍導致了小鼠AMP聚集,AMP抑制了一種稱作腺苷酸環(huán)化酶的酶,因此降低了環(huán)AMP水平和蛋白激酶活性,最終阻止了肝細胞以胰高血糖素依賴性方式排出葡萄糖。
(實習編輯:周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