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不僅與整體血糖水平的升高密切相關,而且與血糖波動性也有密切關系?;A研究證實,血糖顯著波動能夠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加速動脈硬化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與穩(wěn)定高血糖相比,大幅度血糖波動的危害更甚。不僅如此,血糖大幅波動,還容易導致頻發(fā)低血糖,引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從而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及死亡率。
嚴格控制血糖的益處無需贅言,但同時也必須看到,血糖控制越嚴格,相伴而來的低血糖風險也越高,血糖波動的幅度也相應增加。前者帶來的益處,在很大程度上被后者造成的風險所抵消。正是基于以上認識,國際上提出了“精細降糖,平穩(wěn)達標”這一新的治療理念。按照這個理念,血糖控制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對血糖總體水平的控制,二是對血糖波動性的控制。不可片面強調對血糖的嚴格控制,而忽視對血糖平穩(wěn)的要求。
為了減少血糖的波動性,除了進食要定時定量、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以外,合理選擇降糖藥物及給藥方式也非常重要。
控制空腹血糖波動的策略
以往通常采取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NPH)作為補充基礎胰島素分泌的手段,缺點是容易導致夜間低血糖和清晨空腹血糖波動性增加。而新近上市的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如來得時),則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NPH的上述缺點,能夠更好地模擬基礎胰島素分泌,沒有明顯的血藥濃度高峰,不僅能使空腹血糖得到平穩(wěn)控制,而且低血糖的風險大大減少。
降低餐后血糖波動的策略
應盡可能選擇那些起效快、達峰快、作用持續(xù)時間短、能模擬生理性早時相胰島素分泌的藥物,按照這個要求,非磺脲類胰島素促泌劑(如諾和龍、唐力)以及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如諾和銳、優(yōu)泌樂)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如拜唐蘋)通過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可以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而且不容易引起低血糖,更是一種理想的備選藥物。
改進胰島素輸注方式
一日多次胰島素皮下注射的傳統(tǒng)給藥方式,不符合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模式,胰島素作用與血糖濃度同步性差,導致血糖忽高忽低,波動性較大。而胰島素泵可以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在血糖得以良好控制的同時,顯著降低血糖的波動。
注:糖化血紅蛋白是監(jiān)測血糖總體控制水平的一項良好指標,但不能很好地反應血糖波動的情況。兩個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相同,但血糖波動幅度可以相去甚遠。過去主要是通過頻繁采集靜脈血測定血糖,來評價日間血糖的波動性,這種方法對于評價全天血糖波動性有很大的局限性。新近應用于臨床的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CGMS),通過測定組織間液葡萄糖的濃度來計算血糖濃度,能夠準確記錄24小時血糖波動情況,對于分析和查找血糖波動的誘因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