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BM女士病情摘要】
女,33歲。肝癌之鄉(xiāng)的江蘇啟東人。奶奶和父親因肝癌分別在32歲和55歲去世,母親也因肝癌病情垂危。我02年檢查“大三陽”,病毒8次方。近十余年血清轉氨酶在正常高值2倍內反復增高。近年7月檢查ALT120(正常<64)、AST81(正常<40)U/L,表面抗原6500.7IU/ml,E抗原977.2,病毒2.78E+07(正常<500IU/ml),甲胎蛋白9.45(正常<8.78,只超出0.67)ng/ml,肝活檢結果G3S2。
如我這種情況適合哪一種抗病毒治療呢?
【案例分析】
高BM女士曾經給我寫過信,因我只可能負擔這一博客,無力信函回復,有些不安。當前她可能只是一般的慢性肝炎,但她對自己的問題理性和謹慎,尤其是她能從長遠考慮,防患于未然,難能可貴。
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最終的不幸結局,而絕大多數(shù)都是被耽誤的,所有慢性乙肝患者都需要有所了解,有警惕心、而不盲目擔憂。
肝癌有哪些高危因素?
所有慢性肝病都可發(fā)展成肝硬化;但發(fā)生肝癌的病因并不多。肝癌發(fā)生最多的慢性肝病是乙肝、其次是丙肝和酒精肝,還有幾種很少見的肝病。
我國的肝癌極大多數(shù)基于肝硬化、或有顯著纖維化的肝炎,但絕少數(shù)也可發(fā)生于一般肝炎。
惡性腫瘤可遺傳,肝癌有家族聚集性。近親有惡性腫瘤、一服多于三服,尤其父母患肝癌的肝硬化患者有高危性。
與所有嚴重乙肝肝病的比例相同,男性肝癌的發(fā)病率要比女性高幾倍,男女之比為:4~8:1。
很少數(shù)學齡兒童也可發(fā)生肝癌,但肝硬化和肝癌最多發(fā)生在中老年慢性乙肝患者。臺灣的長期健康保險檔案資料表明:中年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多可追蹤到幼兒時的宮內母嬰感染。
“大三陽”、病毒水平>7次方copies/ml,妊娠末期沒有服核苷類藥阻斷(最適宜用拉米夫定到分娩停藥),新生兒雖經規(guī)范的預防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注射,其中有10%仍會成為慢性攜帶或肝炎。
肝癌發(fā)病率有顯著的地區(qū)性,我國東南沿海高于西北部,與乙肝病毒的流行率大體符合,有幾個縣市(江蘇海門和啟東、浙江崇明和廣西扶綏)更超過乙肝的流行率,海門發(fā)病率世界最高。局部地區(qū)發(fā)病還與其某些自然因素相關。
從肝硬化和肝癌的群體而言,80%屬于“小三陽”,多因其病情隱蔽而漏診;就個例而言,“大三陽”、病毒水平較高的中老年肝硬化,其實,病情發(fā)展比“小三陽”肝硬化更快,有更大的風險。
臺灣研究小兒普種乙肝疫苗后,降低了人群肝癌發(fā)生率。因而認為:乙肝疫苗是唯一能夠預防愛中的疫苗。
對慢性肝炎及時規(guī)范的抗病毒治療,其實就是為了預防肝硬化和肝癌。病毒陽性和轉氨酶增高的肝硬化,是病情發(fā)展中的活動性肝硬化,如果不抗病毒治療,只用降酶藥、護肝藥或中草藥緩和病情,肝癌的年發(fā)生率4%。
核苷類藥治療都有效,極大的降低了肝癌的發(fā)生率,但并不能完全防止其發(fā)生。用干擾素治療有效的患者絕少發(fā)生,但治療無效患者不能預防。
對有肝癌高危性的乙肝患者每6個月檢查B超和甲胎蛋白,爭取小肝癌的根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