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這兩天沒有休息好,夜里小孩鬧,早上起來覺得耳朵有點堵。”
“大夫,這幾天我耳朵一直嗡嗡響,今天接電話的時候突然發(fā)現聽不清聲音了。”
“大夫,我這耳朵一開始沒太在意,現在突然聽不見了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不趕緊來醫(yī)院了。”
這些話聽著耳熟嗎?這些癥狀你有過嗎?你知道引起這些癥狀的原因是什么嗎?今天帶著大家再來重溫一下突發(fā)性聾這回事吧!
一、突發(fā)性聾
2015年發(fā)布的突聾診斷和治療指南對這一疾病的定義為:72h內突然發(fā)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至少在相鄰的兩個頻率聽力下降≥20dB HL。
這種突然發(fā)生的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多為單側發(fā)?。p側發(fā)病率2%),可能伴有耳鳴(約90%)、耳悶脹感(約50%),眩暈或頭暈(約30%)等癥狀,我們稱之為突發(fā)性聾或特發(fā)性突聾(簡稱突聾)。突聾作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急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精神情緒有著顯著的負面影響。
二、病因
近年來的年發(fā)病率約為5-30/10萬,并呈逐年上升趨勢,發(fā)病年齡以40-60歲中老年人居多。隨著現代人工作緊張、生活節(jié)奏過快、睡眠不足及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突聾發(fā)病年齡呈下降趨勢。
目前90%的突發(fā)性聾病因不明,但通過多年的臨床研究,考慮主要與精神心理因素影響、內耳血管病變(血栓形成、一過性血管痙攣等)及病毒感染息息相關。
一般認為,精神壓力大、情緒波動、睡眠障礙、生活不規(guī)律可能是突聾的主要誘因。其中若患者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導致的微血管病變,其罹患突聾的幾率會相對增加很多。
三、分型
根據聽力學檢查結果,可將突聾分為:
1.低頻下降型;
2.高頻下降型;
3.平坦下降型;
4.全聾型。
聽力曲線類型之間存在差異,推測其原因可能為不同的發(fā)病機制所致。進一步研究發(fā)現,其在治療和預后方面亦存在一定差異;
低頻型:受損部位多集中于耳蝸頂,原因為迷路積水;
高頻型:主要為蝸底病變,出現這種情況多為患者離子通道不正?;蛎毎軗p所致;
全聾型和平坦型突聾:組織缺氧、耳蝸供血障礙或內耳血管功能發(fā)生紊亂。
四、臨床表現
突聾患者往往以主訴聽力下降伴或不伴耳鳴入院就診,門診需要完善的檢查主要有:
耳科檢查、聽力學檢查包括純音測聽、聲導抗測聽、言語測聽即耳聲發(fā)射等;
影像學檢查主要為內聽道或顱腦MRI;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生化全項(血糖、血脂等)、凝血功能等;若考慮病毒感染可能,可以完善相關病原學檢查;若有眩暈等不適,擇應行前庭及平衡功能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五、治療
1. 糖皮質激素:首選全身用藥(口服或靜脈滴注),局部用藥(鼓室內注射或耳后注射)可作為補救措施;
2. 血液流變學治療:金納多(銀杏葉提取物)、東菱迪芙(巴曲酶)等;
3.營養(yǎng)神經藥物治療:甲鈷胺、神經營養(yǎng)因子、抗氧化劑等;
4. 高壓氧治療;
5. 治療中如果聽力完全恢復可以考慮停藥,對于效果不佳者可視情況延長治療時間。
對于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在應用激素治療時應密切監(jiān)測和控制血壓及血糖的水平。同時,消除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也是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若重視不夠,可能會影響療效。
突發(fā)性聾作為耳鼻喉科常見急癥之一,一旦出現聽力減退、耳鳴、耳悶等癥狀時應及早就醫(yī),以免錯失良機。超過一個月不治療,治愈的可能性顯著降低,若不及時就診,可使人終生失聰,應當引起重視。
六、預防
1.避免和減少與強噪音等物理因素的接觸,平時應避免各種噪音對聽神經的刺激,如環(huán)境無法改變時,可佩戴耳塞、降低噪音;
2.盡量減少佩戴耳機的時間。必須要使用耳機時, 也要保持在中低音量的狀態(tài),持續(xù)使用耳機的時間不宜過長;
3.避免熬夜,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時間,按時起居;
3.飲食營養(yǎng)均衡, 切忌暴飲暴食;
4.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郁、焦慮及惱怒等不良情緒刺激。